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保釣是兩岸歷史和法理的責任

(此文章刊登於旺報2012年8月24日)  陳毓鈞


除非你是徹頭徹尾的台獨份子,否則不應反對兩岸共同保護釣魚台,不能讓它變成日本的領土。今天在台灣有人看到五星旗和青天白日共同插於釣魚台而認為被矮化說這是「中共統戰」。實際上,這是不懂近代中國歷史以及違背了中華民國憲法的精神原則。

曾考慮武力奪島

在台澎金馬具有建國百年歷史的中華民國,本身就是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迄今還在發展。二戰結束後,同盟國為懲罰日本侵略中國及發動太平洋戰爭,把日本從中國掠奪土地歸還中國,包括台灣及離台最近的釣魚台。國共內戰與冷戰開始,美國為了反共制中戰略,不顧中華民國政府反對把沖繩交給日本,並把離台灣宜蘭最近的所謂「釣魚台管轄權」交給日本。然後中日為釣島爭議時,美國就說它對釣島主權歸屬沒有立場,保持中立。

一九七O年代,中美和解,中日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逐步強大,也介入了釣魚台主權問題。一九七八年中日談判合約,日本堅持釣島主權不肯讓步。鄧小平於談判觸礁時,發動二千艘漁船包圍釣島,日本在壓力下和中國達成擱置釣島主權爭議的和約。從此北京堅持擁有釣島主權就是根據此一和約。在台灣的中華民國雖然日陷外交孤立,但從未宣示放棄釣魚台主權。

一九八九年台日為釣島發生爭議,郝柏村任行政院長,台北曾準備萬一日本佔領釣島要用武力奪回。可是,李登輝後來竟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宣稱釣魚台是日本領土。

中華民國誕生於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憲法在大陸制定,國號、國旗、國歌仍沿用至今,即連倡獨的陳水扁都要向憲法效忠並說李登輝作不到的事他也做不到。同時,謝長廷還認為目前憲法是一中架構。現在,台澎金馬地區還在中華民國治下,憲法、國號、國旗都沒被廢掉,台灣國也尚未成立,台灣怎不是「中國」(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Republic of China」的國號中就有「中國」(China)兩字,若要將台灣和中國切割,那是違憲叛國行為。

行動護島是責任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一九二一年,在中華民國治下。國共曾合作北伐完成中國統一。後雖分裂,但又復合,在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下共同抗日成功。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退守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國號中亦有「中國」(China)兩字。開國後的中共從未說它是「蘇維埃」的一部分而是「中國」的一部分。過去六十多年,兩岸在國際上互爭「中國代表權」,於今尚未結束,各說各話但都說明一個事實,兩岸在歷史上和法理上無法和中國切割。

當然,目前兩岸尚未政治談判,也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要求兩岸採取共同行動抗拒日本侵佔釣魚台,確有困難,何況還有台獨力量的牽制。不過,兩岸基於歷史和法理要求,並盡到憲法賦於的責任,必須向國際社會各自行動,使釣魚台不致淪為日本的領土。

(作者為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2012年8月14日 星期二

釣島風雲再起,馬英九能如何?

(此文章刊登於旺報2012年8月11日)
   
    最近釣魚台風雲再起,有媒體在台灣進行調查,41%認為要用武力保衛釣魚台,然而亦有30%的人認為釣島不是台灣領土。這種現象同一九八O年代末期,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時全台敵仇敵愾要以武力保衛釣魚台的氣氛相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何以才二十餘年,台灣民情有如此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受到李登輝日式台獨主義的影響,加上陳水扁的去中國化政策推波,使得不少台民竟不想擁有數百年來就是宜蘭先民的土地和漁場。不過,稍感安慰的是,民調中有百分之五十多的人主張兩岸應共同合作開發釣魚台而不是和日本合作。

 眾所周知,馬英九在七O年代學生愛國運動中崛起,就是高唱保衛釣魚台,以及中日斷交時在機場以雞蛋砸日本特使推名而一舉成名。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今年保釣運動六十周年紀念會馬英九竟沒有出席,然他卻經常出席許多毫無意義的娛樂歡慶活動。雖然馬英九對釣島態度比李登輝、陳水扁強硬,也講了「寸土不讓」的話,但對日本立場仍不明朗,對自己的裡念堅持也有待考驗。

 馬英九在國內政治中最常被批評的就是用嘴巴講了許多,但卻如空中閣樓,以致被冠上「無能」封號。一個國家安全利益的保障不能光說不練,特別是需靠堅定的意志及具體可靠的行動。然馬最受詬病的人格特質就是見風轉舵、前後不一、軟弱怕事,何況在釣島問題上他還面臨三座大山。

 第一座大山就是美國因素。馬英九是個逢美必縮的親美派,特別是競選連任得到美國幫忙,而台灣安全又完全依賴美國。那麼,美國對釣魚台的立場係傾向日本,一旦有事還要動用安保條約。所以面對釣島危機時,馬能挺住美國壓力,確實保護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嗎?沒有涉及國家重大安全的瘦肉精美牛馬已大幅讓步,你能在釣島危機發生時對馬政府有信心?

 第二座大山是台獨勢力和日本的結合。台灣的台獨運動帶有濃厚的日本情結,有人甚至將日本當成祖國膜拜,完全忘記日本帝國主義屠殺台灣先民以及對台人進行不平等的殖民統治,如李登輝之流還認為釣魚台是日本領土。所以說,台日一旦為釣島衝突,必然會出現台獨與日本右派合作興風作浪,那麼馬英九有多少膽識能堅持釣魚台是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何況馬的第一任期內積極改善台日關係,企圖拉日本以牽制中國大陸崛起。

 第三座大山即是中國大陸因素。馬上台後,北京一再提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但馬一直迴避。最近,越南窺伺我太平島,北京主張兩岸可以合作來捍衛中國固有南海領土,然台北卻宣稱絕不考慮和大陸合作來保護太平島。以此對照釣魚台問題,假若中日為釣島發生軍事衝突,而又有美國介入,那台灣該怎麼辦?如果台灣選美日一邊,北京能夠容忍嗎?馬英九能保證北京不會對台灣採取報復行動嗎?

 釣魚台涉及中華民族的利益,馬英九在連任演說中,不是已提出一個中華民族的概念嗎?馬的導師蔣經國(馬自己說的)在一九七O年代初期當中蘇邊境戰雲密佈之際,回答英國記者提問中俄爆發戰爭,台灣要如何因應。蔣回答說中國有一傳統,就是當外族入侵時,全體中國人會一致對抗外敵。釣魚台一旦有事,馬敢做這種宣佈嗎?全球中國人正等著看馬英九是不是蔣經國的學生?

(作者為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2012年8月7日 星期二

馬英九的親美路線應予三思


陳毓鈞】(此文章刊登於2012年8月海峽評論)

  離開台北兩個多月,回台時馬英九已開始第二任期,不過,才一個月他的民望竟祇剩十五%,不滿意度接近七成,整個社會一片罵聲,即使是泛藍內部亦是批評不斷。我的直覺是對馬英九已非「恨鐵不成鋼」可以形容,而是進展到「痛恨厭煩」的地步。

  為何才以百分之五十一選票獲得連任的「老馬」會變成「跛馬」?時下的共識係馬要進行他所謂的改革,三箭齊發(美牛、油電雙漲、證所稅),但言行不一反覆、時機不對、方法紛亂、決策無感,形成「民無信不立」。後兩項事情涉及高度的專業技術研判以及社會整體深刻哲理思辨的層次,引起見仁見智的熱烈討論,是可以理解的。但馬政府引起廣泛民怨,則是領導力、判斷力、執行力的方法論問題。講得白一點,就是政治人物掌握風險與機遇的政治智慧和行事風格問題。

  令人費解的是美牛問題已有前車之鑑,何以會再鬧到如此愚蠢地步。處理美牛進口,世界上已有很多國家有例可循,關鍵是瘦肉精不是好事,有害國民健康。那麼政府就必須向美要求不要含有瘦肉精牛肉進入台灣,同時宣佈開放沒有瘦肉精的美牛進口,這樣一方面顧及人民身心,也給美國牛肉商機遇,區區的幾億美元貿易,有那麼困難嗎?如果連這一項台灣人民的關切,美國都不答應,那美國口口聲聲說關心台灣人民的生存與安全不是講假的嗎?

  上次美牛爭議中,政府將美牛進口和美軍售台灣掛鉤,我們早已批判其不倫不類。一個貿易問題怎會影響美國長久以來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安全佈署?尤其是在中國崛起美國再度重視亞太之際。馬政府上次沒讓美牛過關,美國有拒絕對台軍售嗎?實際上,美國沒有一位總統會做出完全不顧台灣安全的決定,因為台灣尚有美國牽制中國的價值。

  然而,馬政府沒學到教訓,為了讓美牛案過關,竟說出台灣的未來希望繫於美牛案表決過關。身為一個國家領導人,而目是一個不弱的經濟體,竟會說出如此沒有志氣和骨氣的話,將國家前途寄託在一個美牛法案。台灣真是那麼脆弱?區區美牛案就會壓垮台灣?那馬政府規劃的「黃金十年」,豈不謊話連篇?難道美國不和台灣簽自貿協定,台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

  坦白說,台灣過去十年尚有不錯的GDP,並非來自台美貿易成長而是兩岸經貿快速交流。特別是馬英九前四年,大陸儘量配合,多方讓利,馬才得以連任。可是,馬英九不思此途。在面對中美較勁時,就向美國表態效忠,瘦肉精美牛沒有勇氣擋,美國要賣二流武器照單全收,拿了大陸好處卻怕貼上「親中賣台」,完全是典型的得了便宜還賣乖之模樣。

  美國在美牛案中敢無視台灣民意,有恃無恐強壓馬政府,就是看透了馬英九個人的「親美拒中」意識。最近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動作頻頻,製造中國和周邊國家糾紛,想染指中國南海主權。大陸主張兩岸聯合捍衛南海主權疆土,但馬政府不敢吭聲。難道南海不是百年歷史的中華民國主權範圍?又日本近來在釣魚台問題上頻頻出擊,在大陸已積極對應,過去高唱捍衛釣魚台的馬英九,卻是悶不吭聲,懼美之外又怕日,兒皇帝心時展露無遺。

  看上馬英九親美又親日的性格,日本交流協會在台做了一項民調,有趣的是當問及台灣應該親近那個國家時,回答中國的為37%,日本29%,美國才15%。這個調查讓日本很意外,但卻具有重要意義。它說明台灣民眾已受夠了美國超級強權的霸氣,同時體認到了中國的振興以及美日國力相對式微的全球大勢。在胡錦濤時代十年中所形成的兩岸民間大交流形勢下,已有愈來愈多的台灣人認識到同文同種的兩岸人民確實可以形成利益共同體,進而建構互相保証安全的政治框架。易言之,台灣的安全不再是由美國來命題,而是要由台灣自己去追求並界定,美國霸權主義絕非台海和平的保障力量。

<作者係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