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顯示具有 2010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0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新新聞論壇【北京對台政策面臨挑戰】

新新聞論壇【北京對台政策面臨挑戰】

: 陳毓鈞

台灣中生代的思想已和上一代有不小差異,他們更加重視的是以個人尊嚴和利益所形成的生活價值觀,在中生代逐漸崛起,將成為台灣社會主流之趨勢時,北京對台政策不能再墨守成規,有必要改弦更張,了解國共和解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道路。

台灣五都選舉結束,從席次上看,國民黨看起來是維持現狀立於不敗,然從選票和政治生態上看,民進黨是勝利者。馬政府才執政兩年,並擁有七百多萬選票當靠山,竟然落到如此境地,實令人遺憾!北京看選舉結束,表面上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但實際上卻不失關切,甚至有大失所望之感。下月十七日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所舉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在桂林舉行,將是一個觀察指標。

自胡錦濤提出「胡四點」後,再經過連胡會、宋胡會、吳胡會的發展,確立了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對台政策,而比較少提和平統一,雖然兩岸統一是其對台政策的最終目標。基於國共和解路線,北京對於重掌政權的國民黨馬英九政府抱有不小期待。儘管在交流過程中,有一些波折出現,北京都盡量忍讓;例如達賴訪台事件,北京也是大事化小。

北京同時對馬的大陸政策亦是大力配合,使其不致跳票,如直航、大陸觀光客、放鬆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真是給足了面子,儘管馬的言論有時會刺傷北京。在ECFA談判過程中,北京讓利不小,也讓時程能夠依馬政府意願實現。總之,北京在和平發展的「大交流」格局下,希望能達成「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目標。

不過,兩年多來,北京的對台政策,並未達到預期目標,至少是成效不彰,有事倍功半之感。在國民黨掌控執政資源及馬政府全力宣導,加上北京全力配合,台灣老百姓近半仍對ECFA有疑慮。此次五都選舉,民進黨選票過半,在重要的市議會方面,除了台北市以外,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民進黨都已能和國民黨平起平坐。如此的進展,怎能不令北京心驚?民進黨不僅鞏固了南部,更向傳統屬於國民黨地盤的中部侵蝕,新北市也等於平分秋色,對北京而言,都是不祥之兆。

另外,北京也知道,馬英九經此一役後,依其過去「遇綠即縮」的個性,還有前後反覆的施政風格,未來在兩岸政策上會再有什麼突破已屬有限。在過去兩年中,北京內部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早有人指出,不能太一廂情願,也不能太理想化,除了歷史、民族情感外,也要有現實感,國共和解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道路。特別是老生代逐漸凋零而中生代逐漸崛起,將成為台灣社會主流之趨勢時,北京對台政策不能再墨守成規,有必要改弦更張。

未來北京勢必要認真對待以本省族群為主體結構的民進黨,而不能著重在以國共合作或國共鬥爭的歷史思維。台灣中生代的思想觀念已和上一代有不小差異,即使是主張台獨的人,其看法理由和老台獨亦不相同。易言之,他們更加重視的是以個人尊嚴和利益所形成的生活價值觀。

近年來,台灣各種民調皆顯示追求兩岸統一的人愈來愈少,至少目前是如此。所以,北京恐怕不能再以台灣絕大多數人都要統一來自我安慰。北京常言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那處理台灣問題就必須體現實事求是以及明快果斷的精神,才能達成預期效果。

1240期,2010129-1215日,頁7

新新聞論壇【撤彈是為了2012大選】

新新聞論壇【撤彈是為了2012大選】

: 陳毓鈞 (北京清大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馬政府在兩岸經濟上要利,在政治議題上要拖,在軍事安全問題上要引美國助力,強調撤彈是兩岸要政治對話或談建立軍事互信的前提,而中共軍方對馬政府只要經濟利益不要軍事互信並向美大量軍購的作法尤其不滿,許多人士認為馬炒作撤彈議題是為了2012大選。

報載陸委會官員最近曾隨台灣學者到北京參加一項兩岸研討會,想了解中共對撤彈問題的看法。我想這項研討會應是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舉辦的關於中美關係之研討會 (1022)。與此同時,北京一批研究中美暨兩岸關係的學者亦赴美澳訪問。這些現象說明了北京當局高度意識要解決台灣問題並實現其國家未來十年內戰略目標,徹底摸清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意圖是關鍵。台北的官員能到第一線去觀察並感受趨勢氛圍也是必要的。

今年春天,胡錦濤提出尋找突破兩岸政治難題的方法後,中共對台政策開始進行轉化,進入「政經並進」範疇,雖然表面常說「先經後政,先易後難」。這個變化台北不會不察覺,自然要做出反應。於是陸委會賴幸媛跑到美國放話,說兩岸要政治對話或談建立軍事互信,大陸須撤彈及廢法 (即反國家分裂法)。另一方面,馬英九在台北告訴美國媒體說,兩岸政治對話若有美國朋友幫忙,應會比較有利。這兩個動作被北京視為極不友善以及沒有誠意回應北京在ECFA議題上的讓利,而且觸犯了北京最敏感神經──主權問題不容外力干涉。

馬政府在兩岸經濟上要利,在政治議題上要拖,在軍事安全問題上要引美國助力。這些北京都明白,然而在和平發展大方向下,以簽署ECFA協議為優先考量,不希望節外生枝。不過,協議雖簽,北京內部對此一過程並非沒有意見,有人認為大陸做了許多讓步,但馬英九對兩岸關係的言行沒有善意,缺乏誠意。最近的例子就是他向華人企業家表示和胡錦濤「相見不如不見」,另在美聯社報導他可能在第二任內和北京進行政治對話,馬又迫不及待否認,要求更正。可是,北京卻記得馬曾幾次向外媒表示有機會願和胡見面,也說可以考慮和北京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其談話前後反覆,自相矛盾,不可思議!

中共軍方對馬政府只要經濟利益,不要軍事互信並向美大量軍購的做法尤其不滿。北京也知道台北提撤彈和軍事互信是在打太極拳,因此,北京做出在一中原則之下可以考慮的立場宣示,將球拋回台北。然而北京有不少人和台北部分人士的看法卻是不謀而合,即馬炒作撤彈議題是為了2012大選。北京觀察家認為馬就任總統後,心思就一直擺在2012的連任之上,故看起來不像治理國政而是在搞選舉公關,缺乏國政核心理念,沒有長遠戰略目標。施政作為前後不一,搖擺不定,患得患失,是其民調一直低迷的原因。

另外,在撤彈等安全問題上,北京更要考慮美國在東亞的對華戰略意圖,而馬英九的親美本質,就使撤彈問題更為敏感複雜。儘管台北不斷放話,要求北京撤彈,然北京認為這是為了馬英九競選連任的策略操作,北京不用隨音起舞,合跳探戈。

123620101111-1117日,頁7

2011年8月31日 星期三

中華民國沒有台灣光復節?

文:陳毓鈞(北京清大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獨派政權上台後,不但淡化台灣光復節的意義,還將國定假日取消,甚至不紀念了,而今,口口聲聲要捍衛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執政,卻也不對台灣光復節這一重要日子慎重其事,如此挖空中華民國,竟還要求中共要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豈不是一大笑話。

二戰期間,194311月蔣介石夫婦受邀參加美、英、中三國領袖的開羅會議,會中羅斯福、邱吉爾、蔣介石三巨頭討論戰後遠東問題,共同確認,原為中國領土歸還中國。因之,「開羅宣言」宣示「滿州、台灣、澎湖歸還中國,恢復朝鮮之自由與獨立。」「開羅宣言」內容隨後在美、英、蘇三國的「德黑蘭會議」中也得到蘇聯首腦史達林的同意。

1945年春,羅斯福病逝,由杜魯門接任。19457月,打敗納粹德國後,杜魯門、邱吉爾、史達林在波茨坦舉行會議,發表「波茨坦公告」,重申支持「開羅會議」的各項原則,包括台澎歸還中國。19458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1日,日本在東京灣的美國密蘇里號軍艦上簽署「無條件投降書」,降書中說「日本接受美中英共同簽訂的,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99日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代表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駐華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投降。與此同時,中國其他15個地區亦舉行受降儀式。

194510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在台北代表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兼駐軍司令安藤利吉代表日本政府投降。1025日成為台灣光復節並作為國定紀念日,即由此而來。

但很遺憾的是如此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日子,卻被獨派人士曲解為所謂「外來政權」接收台灣之始。別的不說,日本人退出台澎,台灣人民從原本殘酷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就值得大書特書並大事慶祝,同時更不能忘記那一段血淚抗日的台灣史。

中華民國政府將台灣光復節定為國定假日,每年都要紀念並慶祝。但是,獨派政權上台後,不但淡化台灣光復節的意義,還將國定假日取消,甚至不紀念了,最好是不讓下一代知道這段歷史。

台獨人士都不將中華民國當一回事,而且又具有日本情結,不紀念台灣光復節也就罷了;然而,當今是口口聲聲要捍衛中華民國的中國國民黨在執政呀!怎麼對台灣光復節這一重要日子都不像以前那樣慎重其事?難道也要學民進黨不把台灣光復紀念日當一回事?民進黨曾說馬英九是拿香跟拜,恐不無道理。

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時常說要恢復中華民國的光榮與尊嚴,但他執政後,「七七抗日紀念」以及「八一四抗戰勝利」都不辦紀念會,以喚醒國人勿忘中華民國這段偉大光榮歷史,現連台灣光復紀念日都淡化處理。如此挖空中華民國,竟還要求中共要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豈不是一大笑話。

目前,馬政府準備花大錢紀念民國百年,真不知他們要紀念啥?連中華民國和台灣都分不清,還當什麼國家元首!報載馬向美聯社記者表示「台灣領土」而不是用「中華民國領土」,前後理念不一致,頭腦又不清楚,還是少講一點吧!

【《新新聞》1234期,201010月,頁8

紀念民國百年,馬勿欺世盜名

文:陳毓鈞(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馬政府舉辦紀念民國百年之活動,可是目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已喪失百年前立國精神,而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要紀念民國百年豈不矛盾荒謬。如果說要紀念「中華民國在台灣」誕辰二十年,或是「台灣與大陸、一邊一國」誕生十年,恐怕還有些道理,但要紀念中華民國百年,那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最近,台北遇上北京的「各表一中」,就說台北是「一中各表」,而一中就是指中華民國,然後就要求北京要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不過,北京卻在問:中華民國是什麼?中華民國在哪裡?

馬炮製新台灣人身份,死了依舊是台灣人?

北京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中華民國創立於1911年,繼承了清朝所代表的中國主權,是中國歷史的傳承者和維護者。然而,自李登輝上台後,搞本土化而去中國化,淡化並模糊中華民國歷史,創造什麼「中華民國在台灣」之不倫不類國名,到陳水扁更公開宣布「一邊一國」,擬撤底將台灣和中國分開,突現「法理台獨」之目標。所以,數年前北京已提出「中華民國台獨化」的概念,今天大陸係以「中華民國異化論」視之,並說中華民國已被國民黨自己消滅了。

馬英九上任以後,並沒有扭轉中華民國被異化的趨勢,情況繼續惡化。事實上,馬任國民黨主席時,為了選票並向李登輝本土化靠攏,早已悄悄地轉變中國國民黨的本質屬性,提出的政治主張和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沒甚麼不同。

尤有甚者,馬的就職演說就是一項違背中華民國立國精神與一中原則的違憲之舉。所謂「不統、不獨、不武」本是美國柯林頓時期美學者提出符合美國兩岸戰略的最佳利益之主張。馬英九拾人牙慧卻還沾沾自喜,不斷向人提及此項政策,難免被北京視為美國魁儡。

再者,「不統、不獨、不武」與他所謂「恩師」的蔣經國主張大相逕庭,蔣氏父子的國策是「終統、反獨、反共」。蔣氏的「反共不反中」人盡皆知,而馬卻整天在台灣身上下工夫,迴避中國概念。李登輝以前,中華民國的正統理念係中共非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能完全代表中國。馬常說要捍衛中華民國,不知他在捍衛什麼?

身為中華民國總統,卻常向外表示他是「台灣總統」,那金門、馬祖又算什麼?有沒有把選他的金馬人民放在眼裡?蔣經國說過「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馬卻不敢說,而是炮製了「新台灣人」身份來塗抹自己,更說死了燒成灰燼還是台灣人。

民國百年失立國精神,如此紀念顯矛盾荒謬

馬自參選總統後,一直避提「中國」稱謂,這實在奇怪,堂堂的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國家元首,竟對中國(China)避之惟恐不及。中國和中華在歷史文化上本屬同源同義,卻被馬政府加以區分割裂,還試探性地擬將國語改為華語。其實馬英九為了避免讓自己陷入精神分裂以及國家陷於人格分裂,何不將「Republic of China」改名為「Republic of Chung-Hua」,孔子不是說過名正則言順嗎?

馬英九在國家和民族認同上,其最大問題在於他不敢正視正確而客觀的中華民國史實,採取選擇性及工具性的方法來解釋歷史。面對本土性群眾,他用投機取巧的手法;面對反藍選民,他用偷天換日方法。所以,馬的政治言論經常左右搖擺,矛盾百出。最近的兩件事最足以說明馬的投機性格。

其一,他想占大陸經濟的便宜,於是把ECFA講得十分美好而不談風險;但另一方面又要陸委會副主席趙建民喊台灣的主要威脅來自大陸,以安撫泛綠選民。其二,他表示願同北京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卻又向美國表態說有美國朋友幫忙對和大陸談判比較有利。這種兩面派手法,讓大陸民眾十分憤慨。

從去年底就已傳出,馬政府將舉辦紀念民國百年之活動,可是目前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已喪失百年前立國精神,而成為沒有靈魂的軀殼,要紀念民國百年豈不矛盾荒謬。如果說要紀念「中華民國在台灣」誕辰二十年,或是「台灣與大陸,一邊一國」誕生十年,恐怕還有些道理,但要紀念中華民國百年,那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搞去中國化的馬政府,能否誠實面對歷史?

最近有關孫中山的爭論,雙方只談孫的人格與領導方式,卻不談孫一生的志業在追求中國的統一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這也是《時代》雜誌選孫中山為二十世紀亞洲二十位偉人之一的原因。孫中山要「和平、奮鬥、救中國」,然而馬英九卻「只要和平,不要中國」。馬常說他最尊敬孫中山,在孫的遺像前都會流淚,但其作為,孫中山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馬要紀念民國百年,當是從1911年成立中華民國開始。當時孫中山只擔任了三個月的臨時大總統,便把政權交給袁世凱,爾後有二次革命、討袁戰爭、北洋軍閥混戰、國民黨內鬥、寧漢分裂、定都南京、國家形式統一、紅軍長征、剿共戰爭,以迄反蔣戰爭、中原大戰等等不一而足。

民國25年爆發西安事變,國共進行二次合作抗日;抗日勝利重慶會談,然後國共內戰,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接著冷戰反共,兩岸對立。那麼要紀念或論述民國所發生的事件,是要用1949年來台後,國民黨學者或三民主義專家所編寫的歷史,還是用正確客觀不帶意識形態的史料,就是一門大學問。搞去中國化的馬政府能否誠實面對歷史,令人懷疑。

民國創立之初,孫中山並未被尊為國父,蔣介時北伐成功定都南京之後,一方面因孫廣受人民愛戴以及黨內鬥爭需要,而將孫奉為國民黨永遠總理和中華民國開國之父。可是,孫只是創立國民的眾多仁人志士之一,所以其他的革命先烈要不要紀念?如陳少白、鄭士良、楊鶴齡、尤烈、陸皓東、康有為、梁啟超、史堅如、鄒容、馮自由、黃興、吳樾、徐錫麟、秋瑾、熊成基、宋教仁、陳其美、居正、熊秉坤、蔡元洪、蔡鍔、胡漢民、閻錫山等人,是否也應紀念?但這些人物台灣人又知道多少?

抗日提升了國族地位,國民黨卻棄偉大歷史

民國的民主共和之維護,除政治人物的貢獻外,也需要各黨各派知識份子的奉獻。國民黨由於黨內鬥爭及國共內戰,來台灣後大致獨占對中華民國的歷史論述,有意貶低左派陣營的文化人,兩蔣父子皆是如此。然而為了紀念民國百歲生日,就必須光明磊落,忠於史實。除了國民黨(在台灣)常提的吳敬恆、蔡元培、胡適、章秉林等人之外,像瞿秋白、陳獨秀、魯迅等人,是否也該紀念?

還有勢將引起爭議的就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在台灣本土發生的人事,是否也是百年民國的一部分?史觀認識不清楚而又喜好討好本土群眾的馬政府,恐怕將青紅不分地加以操弄。

五年前,胡錦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紀念大會上發表講話,正面肯定國軍領導的作用。但今年逢65周年抗日勝利,胡的講話不再提國軍,反而講抗日是共產黨領導的。固然中共說抗日是由其領導不符事實,然國民黨也有問題。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國立國以來最偉大最光榮的歷史,它提升了國家民族的地位,替中國命運保留了發展的生機,連中共也是在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下參加抗日戰爭。過去蔣氏父子都會在七月七日隆重紀念抗日戰爭以彰顯這段歷史。不過,親日派的李登輝上台後便逐漸淡化這段歷史,陳水扁之時更是不理不睬;沒想到國民黨重回執政後,也不再辦紀念七七抗日活動。

所以說,馬政府自己本身都要拋棄中華民國這段偉大歷史,怎能期待中共會來肯定你的功勞?孔子不是說過,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嗎?

中華民國百歲生日即將來到,名稱雖然尚在,然而已成了喪失國魂的軀殼,所謂「中國國民黨」今天走到如此地步,應該先反省自己,不要盡怪別人。馬政府準備做大秀來操弄「民國百年」,盼馬勿執迷不悟,自欺欺人。

【《新新聞》1228期,20109月,頁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