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統派學者談民國 高唱民族復興 學者認為中華民國有中國的概念 應提高警覺異化論

中華民國生日剛過,兩岸領導人在辛亥雙十各自發表談話,多位學者昨日暢談中國百年起落興衰,高唱民族復興。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陳毓鈞強調,中華民國有「中國」的概念,不是國民黨中國也不是台灣的中國,他認為應該堂堂正正說出來不必遮遮掩掩。
 
馬英九講話 不見兩蔣
 
這場名為「從挨打挨餓到民族復興──紀念中華民國百年座談會」昨日在台灣師大綜合館舉行。多位統派學者到場發言,包括台大政治系張亞中、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海峽評論》總編輯王曉波、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元培科技大學教授孫若怡等人。
 
陳毓鈞表示,一個核心概念是,應該強調「中國的中華民國」;國人只知孫中山,而不知民國其他人物,好像民國只是國民黨一黨的,這不能全面性的概括中華民國。
 
陳毓鈞說,現在慶祝建國百年,是搞「半吊子紀念法」,殊不知國民黨也有左派人物,民國歷程中也有共產黨的角色。回顧歷史,民主黨派、中共人物都不見了。也不紀念中華民國的重要日子,例如九一八、西安事變、蘆溝橋事變等等,似乎只有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炮戰,甚至馬英九總統的國慶講話連兩蔣也不見了,「沒有兩蔣的中華民國,能叫中華民國嗎?」
 
國慶活動結論 放煙火
 
所有的國慶活動結論都指向一個,陳毓鈞揚起聲調:「就是放煙火!」
 
再這樣下去,中華民國的立國原則和憲法精神都會被政客再次強暴侮辱,陳毓鈞表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論述中承認「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但民進黨的核心不變,早已明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如此,則不會是中國的一部分,自然也就不會是中華民國。
 
陳毓鈞指出,國人要對「中華民國異化論」提高警覺,他也表示,他在大陸訪問講學時也多次提醒大陸方面要覺醒,這樣的異化論一再被宣揚傳播,結果就是「台灣,莎喲哪拉!」
 
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由兩岸領導人的雙十談話說起。他表示,自己在北京親耳聽到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談話後,就擔心馬英九總統的談話會被「比下去」,果不其然,胡錦濤以中國領袖身分號召全球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而馬總統呢,卻要對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他強調「國民黨、中華民國落到這般田地,夫復何言!」老實說,中華民國的存在「要你(大陸)正視嗎?」
 
昨日挨打 今日挨罵
 
王曉波表示,說過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蔡英文一句「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媒體狂喜,深以為蔡作了重大讓步,他並不以為然。
 
近代中國落後,失去民族自信心,為救亡圖存,出現兩派,一是胡適為代表的全盤西化,二是馬克思列寧為代表的也是西方的另一派思潮;分別可稱為白、紅西方哲學思想。1949年象徵白色思潮的敗退,若不是大批知識青年以熱情理想,認為紅色的這套可以救國,中共憑小米加步槍真能奪得政權嗎?
 
毛澤東搞中國馬列化、文革、中華公社,結果毛死後1978年中共三中全會走改革開放之路,這宣示紅色思潮的敗退;否則豈需要改革開放呢?
 
白、紅皆敗,中國何去何從?鄧小平於是以中國農民最素樸的哲學「摸著石頭過河」讓中國再崛起。王曉波說,奇怪的是,鄧小平、馬英九沒得諾貝爾和平獎,反而是西藏農奴頭子達賴和主張中國再被殖民300年的劉曉波得獎,說明這是「價值判斷」問題,中國人30年來提供發達國家廉價產品,無侵奪他國絲毫、不占領一寸一分鄰國土地,卻比不上一個延續伊拉克、阿富汗戰爭,開啟利比亞侵略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所以,解決了昨日中國挨打、挨餓,今天的中國要解決「挨罵」問題。

王曉波指出,衡量世局的價值判準讓中國的「王道文化」更加重要而獨特。中華文化是由世族聯盟走向宗法封建,主要就是講究血緣關係,並且強調和平,這是「親親」「和為貴」的精神所在。也是我們可以取代西方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價值觀的重點。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新新聞論壇【北京對台政策面臨挑戰】

新新聞論壇【北京對台政策面臨挑戰】

: 陳毓鈞

台灣中生代的思想已和上一代有不小差異,他們更加重視的是以個人尊嚴和利益所形成的生活價值觀,在中生代逐漸崛起,將成為台灣社會主流之趨勢時,北京對台政策不能再墨守成規,有必要改弦更張,了解國共和解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道路。

台灣五都選舉結束,從席次上看,國民黨看起來是維持現狀立於不敗,然從選票和政治生態上看,民進黨是勝利者。馬政府才執政兩年,並擁有七百多萬選票當靠山,竟然落到如此境地,實令人遺憾!北京看選舉結束,表面上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但實際上卻不失關切,甚至有大失所望之感。下月十七日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所舉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在桂林舉行,將是一個觀察指標。

自胡錦濤提出「胡四點」後,再經過連胡會、宋胡會、吳胡會的發展,確立了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對台政策,而比較少提和平統一,雖然兩岸統一是其對台政策的最終目標。基於國共和解路線,北京對於重掌政權的國民黨馬英九政府抱有不小期待。儘管在交流過程中,有一些波折出現,北京都盡量忍讓;例如達賴訪台事件,北京也是大事化小。

北京同時對馬的大陸政策亦是大力配合,使其不致跳票,如直航、大陸觀光客、放鬆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真是給足了面子,儘管馬的言論有時會刺傷北京。在ECFA談判過程中,北京讓利不小,也讓時程能夠依馬政府意願實現。總之,北京在和平發展的「大交流」格局下,希望能達成「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目標。

不過,兩年多來,北京的對台政策,並未達到預期目標,至少是成效不彰,有事倍功半之感。在國民黨掌控執政資源及馬政府全力宣導,加上北京全力配合,台灣老百姓近半仍對ECFA有疑慮。此次五都選舉,民進黨選票過半,在重要的市議會方面,除了台北市以外,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民進黨都已能和國民黨平起平坐。如此的進展,怎能不令北京心驚?民進黨不僅鞏固了南部,更向傳統屬於國民黨地盤的中部侵蝕,新北市也等於平分秋色,對北京而言,都是不祥之兆。

另外,北京也知道,馬英九經此一役後,依其過去「遇綠即縮」的個性,還有前後反覆的施政風格,未來在兩岸政策上會再有什麼突破已屬有限。在過去兩年中,北京內部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早有人指出,不能太一廂情願,也不能太理想化,除了歷史、民族情感外,也要有現實感,國共和解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道路。特別是老生代逐漸凋零而中生代逐漸崛起,將成為台灣社會主流之趨勢時,北京對台政策不能再墨守成規,有必要改弦更張。

未來北京勢必要認真對待以本省族群為主體結構的民進黨,而不能著重在以國共合作或國共鬥爭的歷史思維。台灣中生代的思想觀念已和上一代有不小差異,即使是主張台獨的人,其看法理由和老台獨亦不相同。易言之,他們更加重視的是以個人尊嚴和利益所形成的生活價值觀。

近年來,台灣各種民調皆顯示追求兩岸統一的人愈來愈少,至少目前是如此。所以,北京恐怕不能再以台灣絕大多數人都要統一來自我安慰。北京常言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那處理台灣問題就必須體現實事求是以及明快果斷的精神,才能達成預期效果。

1240期,2010129-1215日,頁7

新新聞論壇【撤彈是為了2012大選】

新新聞論壇【撤彈是為了2012大選】

: 陳毓鈞 (北京清大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馬政府在兩岸經濟上要利,在政治議題上要拖,在軍事安全問題上要引美國助力,強調撤彈是兩岸要政治對話或談建立軍事互信的前提,而中共軍方對馬政府只要經濟利益不要軍事互信並向美大量軍購的作法尤其不滿,許多人士認為馬炒作撤彈議題是為了2012大選。

報載陸委會官員最近曾隨台灣學者到北京參加一項兩岸研討會,想了解中共對撤彈問題的看法。我想這項研討會應是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舉辦的關於中美關係之研討會 (1022)。與此同時,北京一批研究中美暨兩岸關係的學者亦赴美澳訪問。這些現象說明了北京當局高度意識要解決台灣問題並實現其國家未來十年內戰略目標,徹底摸清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意圖是關鍵。台北的官員能到第一線去觀察並感受趨勢氛圍也是必要的。

今年春天,胡錦濤提出尋找突破兩岸政治難題的方法後,中共對台政策開始進行轉化,進入「政經並進」範疇,雖然表面常說「先經後政,先易後難」。這個變化台北不會不察覺,自然要做出反應。於是陸委會賴幸媛跑到美國放話,說兩岸要政治對話或談建立軍事互信,大陸須撤彈及廢法 (即反國家分裂法)。另一方面,馬英九在台北告訴美國媒體說,兩岸政治對話若有美國朋友幫忙,應會比較有利。這兩個動作被北京視為極不友善以及沒有誠意回應北京在ECFA議題上的讓利,而且觸犯了北京最敏感神經──主權問題不容外力干涉。

馬政府在兩岸經濟上要利,在政治議題上要拖,在軍事安全問題上要引美國助力。這些北京都明白,然而在和平發展大方向下,以簽署ECFA協議為優先考量,不希望節外生枝。不過,協議雖簽,北京內部對此一過程並非沒有意見,有人認為大陸做了許多讓步,但馬英九對兩岸關係的言行沒有善意,缺乏誠意。最近的例子就是他向華人企業家表示和胡錦濤「相見不如不見」,另在美聯社報導他可能在第二任內和北京進行政治對話,馬又迫不及待否認,要求更正。可是,北京卻記得馬曾幾次向外媒表示有機會願和胡見面,也說可以考慮和北京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其談話前後反覆,自相矛盾,不可思議!

中共軍方對馬政府只要經濟利益,不要軍事互信並向美大量軍購的做法尤其不滿。北京也知道台北提撤彈和軍事互信是在打太極拳,因此,北京做出在一中原則之下可以考慮的立場宣示,將球拋回台北。然而北京有不少人和台北部分人士的看法卻是不謀而合,即馬炒作撤彈議題是為了2012大選。北京觀察家認為馬就任總統後,心思就一直擺在2012的連任之上,故看起來不像治理國政而是在搞選舉公關,缺乏國政核心理念,沒有長遠戰略目標。施政作為前後不一,搖擺不定,患得患失,是其民調一直低迷的原因。

另外,在撤彈等安全問題上,北京更要考慮美國在東亞的對華戰略意圖,而馬英九的親美本質,就使撤彈問題更為敏感複雜。儘管台北不斷放話,要求北京撤彈,然北京認為這是為了馬英九競選連任的策略操作,北京不用隨音起舞,合跳探戈。

123620101111-1117日,頁7

陳毓鈞家族兩岸血淚 大姑丈抗日臥底判漢奸

陳毓鈞家族兩岸血淚 大姑丈抗日臥底判漢奸

陳毓鈞小檔案
出生: 195111
學歷: 輔仁大學法律系、文化大學陸研所碩士、美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碩士、博士
經歷: 文化美研所所長、行政院顧問、陸委會諮詢委員、1996年林洋港競選總統總部發言人
家庭: 堂姑丈是林洋港,夫人趙梅任職中國社科院美研所研究員,育有一子。

謝廉清小檔案
出生: 生於190371日,卒於1961
出生地: 彰化市人
學歷: 台中商業學校畢業,北京朝陽大學政治經濟科
經歷:
1923年,與許乃昌等組織上海台灣青年會,支持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4年,出席上海台灣人大會,被選為執行委員
1926年,任天津地方法院書記官
1927年,任北京郁文大學教授
1930年,任中國陸軍大學教官兼33軍政治訓練處主任
1932年,入台灣新民報社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華北政務委員會」實業部長

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前所長陳毓鈞近年來來往兩岸,大家只知道林洋港是他的堂姑丈,但不知道他的家族有段跨越兩岸的悲情故事。他的大姑丈謝廉清早年加入共產國際,與台共創始人謝雪紅等到莫斯科求學,1937年謝廉清到北京潛伏在日偽政府,掩護反日活動並提供情報給中共;戰後被國民政府以漢奸判刑,猶如電影《風聲》的翻版。

走紅兩岸的電影《風聲》,也是作家麥家的知名小說,描寫在1942年的抗日戰爭,國民政府、延安政權、汪偽政府、侵華日軍各擁一方,呈現四分天下之勢,情報戰爾虞我詐。

十月十日,一名汪精衛政權中的機要大員遇刺身亡,引起駐華日軍一片譁然。皇軍特務頭子武田研判,這次行動乃由地下抗日組織首腦,代號「老鬼」的人物所策畫,「老鬼」的內應就潛伏在汪政府剿匪司令部內,伺機竊取情報。

文化大學美研所前所長陳毓鈞近來蒐羅關於他大姑丈謝廉清的傳奇故事,發現謝廉清曾參加抗戰時期由日本人操控的「華北政務委員會」,還幹到實業部長的位子;原來是潛伏在日偽政府中,從事地下情報工作,類似「老鬼」角色。

陳毓鈞回憶,兒時最愛聽大姑媽及父親講述大姑丈的傳奇故事,大姑丈謝廉清迎娶大姑媽陳鳳,使陳家的命運有很大的轉折,因為他,陳家捲入兩岸關係的悲歡離合。

陳毓鈞的大姑丈謝廉清是彰化人,個性豪邁,聲音洪亮,每次回埔里探望丈人時,人未到聲音先到,還常陪祖父陳添喝個幾杯,祖父非常喜歡這位女婿。

病勢獄中家人失音訊

19241月,謝廉清和許乃昌 (許世楷的伯父) 到莫斯科求學,次年10月,台共創始黨員謝雪紅、林木順也抵達莫斯科,成為最早在前蘇聯東方大學念書的「台灣四人幫」,搞殖民地的革命。

謝雪紅等人當時1928年,在上海成立國際共黨台灣支部,即台灣共產黨的前身;後來謝雪紅在228事件中率「工農義勇軍」起義,戰敗後轉赴北京,並成立現今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1930年代初,謝廉清以國際共產黨身份回到台灣,在《台灣新民報》當記者兼編輯,也從事地下抗日活動;「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還把謝廉清當成義子。那時謝廉清與陳毓鈞的大姑媽結婚。

隨著日本大政時代結束,日本政府開始整肅左翼,日本警察要抓謝廉清一家人,為求避難,謝廉清改名為謝子夷,舉家遷徙北京。後來獲悉,謝廉清到北京「華北政務委員會」,還幹到實業部長,但從事地下情報工作,竊取機密給中共。

1945年戰後,日本戰敗投降,謝廉清出事了。國民政府將「偽政府」工作的中國人皆以「漢奸」起訴。友人告訴謝廉清,只要以台灣人身份就可免於起訴,但他執意不肯,寧用福建人身份,可能顧慮參加共黨組織身份暴露。

不久,陳毓鈞的大姑媽過世,留下三個孩子,由謝家二娘照顧。1949年中共建政,國民政府崩解,謝廉清被放出來,但到1957年反右鬥爭,謝廉清又被整肅抓進去關,在獄中病逝,自此台灣與謝家三個女兒的音訊全無。

事隔三十多年後,陳家苦尋不到的那三位謝家三女的行蹤,露出曙光。

輾轉尋獲表姊妹行蹤

1986年,陳毓鈞劉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在一場中美關係研討會中,遇到來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訪問學人賈浩,閒聊提及表姐之事,賈浩滿口答應說「很快就會有消息」。當時陳毓鈞還半信半疑,賈浩跟他說:「我父親是不用退休的幹部。」

一個禮拜後,消息來了。賈浩跟陳毓鈞說:「你的大表姊與小表姊在內蒙古,你的二表姊在北京,都很好。」原來,賈浩的父親是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賈亦斌,賈亦斌是國民政府青年軍將領,曾是蔣經國的左右手,由於「民革」與「台盟」都是大陸八大民主黨派,透過「台盟」很快找到表姊一家人。

原來在文革時期,三位表姊都被打成台灣特務,慘遭迫害流放。陳毓鈞的二表姐還跟他說:「有一天突然來了一部車子,裡頭還有軍隊,走出車子的是『賈公』,說幫我在美國的表弟,要讓你們親人團聚。」

陳毓鈞父母也急著想與三位外甥女見面,1988年,台灣尚未開放大陸探親,陳家父母請日本友人寫信邀請到東京,迫不及待與三位外甥女團聚,大家相擁而泣,哭得像淚人兒。

為感謝賈亦斌,19902月,剛接到文化美研所所長的陳毓鈞跟父母赴北京,到賈亦斌家裡餐敘,還遇到介紹李登輝加入共黨的李克泰。之後,陳毓鈞家人也與前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共中央台辦主任楊斯德會面。陳毓鈞皆要求低調,不要發布消息,避免外界聯想到林洋港。

盼餘生為兩岸獻心力

當時六四事件才剛過,陳毓鈞也去看曾在台北辦事處當處長的老朋友,即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當時方勵之仍躲在大使館內,美中關係空前敏感,李潔明提醒他說:「我門口有武警,台胞證、護照也都帶著。」到了美國大使館,到處都是武警,檢查花了二十分鐘。陳毓鈞與李潔明談話時,李潔明比手勢要他小聲一點,因為司機、傭人都是中共外交部派來的。

陳毓鈞1992年娶了大陸太太趙梅,當時是中國社科院美研所助理研究員,研究美國外交史。陳自豪地說,這是「兩岸第一個高級知識份子的婚姻」。不過,申請結婚證書麻煩得要命,「搞得我,如果再來一次,就不想結婚,還好有生一個兒子,不然的話划不來。」

至於陳毓鈞與夫人的結晶陳家誠,當時只有八個月大,陳不讓兒子放棄中華民國國籍,拿全中國年紀最小的台胞證,還是海協會特別幫忙申請下來的。兒子每年寒假、暑假都會來台。「今年十八歲,在清大附中讀高三,明年考大學。」

現在陳毓鈞已從文化大學退休,任職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平時不排課,台北、北京兩地飛,偶爾在報刊雜誌寫評論稿,希望餘生多為兩岸關係奉獻心力,也讓這個故事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華北政務委員會不甩汪精衛

「華北政務委員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乃是日本成立的傀儡政權,於1937年在北京成立,統轄平津和華北地區。以五色旗為國旗,當時類似的傀儡組織還有滿州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委員長為王克敏,模仿三權分立,下設行政、議政、司法三個委員會,主導者為日軍中的華北方面軍。1940年,汪精衛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被解散,改名為「華北政務委員會」,王揖唐任委員長,日本人直接控制,不聽命汪精衛政府。

夫人最氣聽到「大陸妹」

陳毓鈞的夫人趙梅剛到台灣時,一聽到「大陸妹」就火大,看到「告別中國」字眼,便沒好氣。不過,陳毓鈞說,趙梅來台多次以後,接觸面也廣泛了,逐漸能理解台灣社會的多元特徵,雖不同意,但能容忍並尊重。

陳毓鈞說,那時要娶大陸姑娘是要有勇氣的,因為必須忍受台灣人的異樣眼光;大陸人要嫁台灣郎也同樣會受到奇怪眼光看待,還有那煩人的結婚及探親的規定,常令人心生挫折。

紀念「中華民國百年」座談會

紀念「中華民國百年」座談會

時間: 20111012日星期三
下午1:305:00
地點: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29
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9
與談人:
陳毓鈞 漢清兩岸基金會創辦人
黃俊傑 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曉波 《海峽評論》總編輯
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孫若怡 元培科技大學教授
張亞中 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吳榮元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
邵銘煌 國民黨黨史館館長
主辦: 漢青兩岸基金會
協辦: 《海峽評論》雜誌社

「台灣選舉與兩岸關係」研討會

「台灣選舉與兩岸關係」研討會

日期: 2011926(星期一)
地點: 北京大學國關學院新鴻基樓C105
主辦單位: 漢青兩岸基金會、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
主持人: 陳毓鈞教授、李義虎教授

與會專家學者:
陳毓鈞 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
李義虎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執行長、教授
黃嘉樹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牛新春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涉台研究中心主任
謝郁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汪曙申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劉紅北京聯合大學教授
李振廣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
張植榮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
孫岩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

兩岸關係座談會暨漢青獎學金頒獎儀式

兩岸關係座談會暨漢青獎學金頒獎儀式

日期: 2011916日上午
地點: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

一、座談會
主辦: 漢青兩岸基金會、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
主持人: 陳毓鈞教授、劉文忠副院長

二、參加座談會學者名單
陳毓鈞 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楊立憲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
王建民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毛仲偉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
孫宇 北京市台辦調研處處長
譚文叢 常務副院長、黨支部書記
劉文忠 副院長、博士、副教授
徐博東 顧問、教授
陳文壽 院長助理、台灣史所所長、博士、教授
胡淑慧 台灣史所副所長、博士、副教授
李振廣 院長助理、政黨政治所所長、博士、副教授
宋淑玉 政黨政治所副所長、博士、副教授
彭丹宇 政黨政治所副教授
朱松岭 兩岸關係所所長、博士、副教授
郭艷 兩岸關係所博士、講師
崔國輝 信息資料中心主任
劉揚 辦公室副主任
研究生:
王永剛、倉瑞飛、徐峰、張瀟元、徐海燕、葉炤華、田國棟、劉璇、王延麗

三、頒獎儀式
主持人: 譚文叢常務副院長
  1. 宣布「漢青兩岸關係研究獎學金」獲獎學生名單: 呂宗霖、潘丹、徐峰
  2. 陳毓鈞教授、鮑泓副校長為獲獎學生頒獎
  3. 獎學金捐助人陳毓鈞教授講話
  4. 獲獎學生代表潘丹發言
  5. 鮑泓副校長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