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23 01:00 旺報
【特派員林琮盛/北京報導】
針對兩岸政治談判,台灣抱持戒慎恐懼心態;台灣又期待,獲得更寬廣的國際空間。但大陸學界已日漸形成共識:台灣想要國際空間,卻又避諱兩岸政治談判,彼此相矛盾。在政治談判前,台灣想參與國際組織,「大陸只能按個案處理」。
上周末,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舉辦「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會中邀集了北京各界重量級的涉台和國際關係學者,大陸國台辦和外交部官員也現身與會。
推文化互動醞釀互信
馬總統連任後,兩岸民間都期待未來四年,兩岸關係能有更好的進展。但在會中,大陸學者多認為,兩岸民間的高度期待已經開始造成執政當局的壓力,這種壓力又與兩岸關係
進入深水區,相互矛盾。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謝郁說,台灣大選前,在高度宣傳下,兩岸民意對未來四年的兩岸前景抱持高度期待,進而對雙方執政當局形成壓力。學界或公權力部門都在設法降低這樣的高期待值。
她認為,政治上,大陸不要(對台灣)有太高期待。基本仍以深化經濟交流、推進文化互動,為政治對話醞釀互信。
高期待和深水區的矛盾,體現在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
北京清華大學國際戰略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楚樹龍說,台灣官方的態度很清楚,未來四年不會有政治談判。這也是美國所接受的。但台灣卻又渴望國際空間。他反問:「這(國際空間)不是政治議題嗎?」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大選後 陸更關注民進黨轉型
(2012年4月22日刊登於旺報)
旺報【特派員林琮盛╱北京報導】儘管民進黨在總統大選失利,但其下一步動態,卻牽動著大陸涉台學者的關注焦點。不少大陸涉台學者認為,對民進黨的轉型「不需要寄望太高」,甚至要讓民進黨挫敗幾次,才會認知到其台獨路線已不符合時代趨勢。
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主辦的「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昨日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舉行。
會議邀請30多位包含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聯合大學的涉台和國際關係學者,及國台辦官員和大陸外交部官員與會。
針對兩岸關係走向,北大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認為,日前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會面時,提出的「兩岸同屬一中」,具有實質意義,那是比「九二共識」更高的意涵,是後ECFA時期兩岸應當關注的。
關鍵路線問題沒處理
本次會議聚焦在兩岸關係的下一步。但不少大陸學者卻對民進黨的轉型興致昂然。大陸全國台灣研究會副祕書長楊立憲直言:「對民進黨的轉型不能寄望太高」。
她表示,從敗選檢討來看,民進黨仍決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正視自己的台獨問題。儘管蔡英文和陳菊都提出要務實處理兩岸關係,但關鍵的路線問題卻沒有處理。
楊立憲甚至說,民進黨若要徹底轉型,只靠這次敗選是沒辦法(調整),還得再敗上幾次,才會真正服氣。
長期研究民進黨的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創院院長徐博東也認同,不要對民進黨的轉型或調整寄望過高。
他從策略、政策和路線等三個層次分析說,民進黨對兩岸的策略調整相當靈活,最難的是涉及意識形態的路線調整。
除非再敗選才會務實
徐博東觀察到,目前民進黨已把激進台獨放棄,改採漸進式台獨,或政經分離策略,透過開放和大陸進行經濟交流合作,避免台灣經濟邊緣化,讓台獨有一個更好的經濟基礎。但在政治上仍不退讓。
他認為,民進黨的路線調整仍不可能放棄台獨立場,至少看不出來要修改台獨黨綱。徐博東附和楊立憲說:「除非2016年再敗,才可能促使民進黨一些人呼籲調整路線的聲音,逐步壯大」。 剛從台灣參訪回京的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英津則從比較政黨的角度說,民進黨的轉型是遲早的問題。因為,全球各國的社會民主黨都是從原先理念型政黨轉向務實性政黨。
他說,這些原本是理念價值高於一切的理念型政黨,為了能在民主選舉中生存,開始逐步調整理念,走向實用主義。無論是英國工黨、德國社會民主黨或義大利的政黨都是如此,「民進黨也跳不出這樣的規律」。
“漢青獎學金”在京頒獎&未來兩岸關係研討會舉行
“漢青獎學金”在京頒獎
(2012年4月23日刊登於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4月21日電(記者李煒娜)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主辦的2012年度“漢青獎學金”頒獎儀式,2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
漢青兩岸基金會由台灣著名學者陳毓鈞教授於2001年7月創辦。目前,基金會在台灣8個與大陸研究相關的研究所設立了“大陸問題研究基金會”,每年資助13名台灣學生。在大陸的北大、清華、人大以及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設立“漢青獎學金”,每年資助21名大陸學生。此次是首次在北京大學給大陸獲獎同學聯合頒獎。 “除了物質上的資助,基金會還推動兩岸青年學生的互訪交流,希望通過接觸交流增進認同”。
漢青兩岸基金會由台灣著名學者陳毓鈞教授於2001年7月創辦。目前,基金會在台灣8個與大陸研究相關的研究所設立了“大陸問題研究基金會”,每年資助13名台灣學生。在大陸的北大、清華、人大以及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設立“漢青獎學金”,每年資助21名大陸學生。此次是首次在北京大學給大陸獲獎同學聯合頒獎。 “除了物質上的資助,基金會還推動兩岸青年學生的互訪交流,希望通過接觸交流增進認同”。
未來兩岸關係研討會舉行
(2012年4月23日刊登於人民日報)
本報北京4月21日電(記者李煒娜)“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2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匯集一堂,共同探討兩岸關係在未來4年的走勢和關鍵突破點。研討會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主辦。
台灣學者陳毓鈞表示,兩岸關係的大交流現狀與兩岸大力推動密不可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贏家是兩岸民眾。未來4年,除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持續深入交流,兩岸關係下一步需要循序漸進,在開啟政治談判方面有所進展。目前,商籤和平協議還需積累互信,不過,相關議題可先開啟,比如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認為,未來4年,兩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經濟方面,優先考慮ECFA後續協商以及相關協議的落實,鼓勵台商多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台當局應著手在教科書上的撥亂反正;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可以考慮先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等。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商簽對未來4年的文化、政治領域的協商和談判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間的經濟互信也很難完全實現。在深化文化交流、累積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可以藉鑑ECFA的經驗,研究在前、協商在後,在“先行先試”的特區積累經驗。
人大教授黃嘉樹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其結構性矛盾將會凸顯,過去“協議拉動型模式”可能會讓民眾無感。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再創新局”需要解決好“橋”和“船”的問題,增進互信,加強溝通。政治互信和經濟互信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鳥之兩翼”,缺一不能行遠。因此,兩岸都需為累積政治互信、開啟政治談判,營造氛圍、不斷推進。
台灣學者陳毓鈞表示,兩岸關係的大交流現狀與兩岸大力推動密不可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贏家是兩岸民眾。未來4年,除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持續深入交流,兩岸關係下一步需要循序漸進,在開啟政治談判方面有所進展。目前,商籤和平協議還需積累互信,不過,相關議題可先開啟,比如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認為,未來4年,兩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經濟方面,優先考慮ECFA後續協商以及相關協議的落實,鼓勵台商多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台當局應著手在教科書上的撥亂反正;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可以考慮先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等。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商簽對未來4年的文化、政治領域的協商和談判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間的經濟互信也很難完全實現。在深化文化交流、累積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可以藉鑑ECFA的經驗,研究在前、協商在後,在“先行先試”的特區積累經驗。
人大教授黃嘉樹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其結構性矛盾將會凸顯,過去“協議拉動型模式”可能會讓民眾無感。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再創新局”需要解決好“橋”和“船”的問題,增進互信,加強溝通。政治互信和經濟互信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鳥之兩翼”,缺一不能行遠。因此,兩岸都需為累積政治互信、開啟政治談判,營造氛圍、不斷推進。
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召開&“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頒獎
(2012年4月25日刊登於北京大學校報)
本報訊4月21日,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新鴻基樓舉行。
研討會就兩岸和平發展、民進黨轉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兩岸政治關係和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前景與可能遇到的障礙做了深入探討。與會者普遍認為,過去四年兩岸和平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兩岸在經貿領域的合作成就巨大。和平發展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了政治互信,應當進一步鞏固“九二共識”,並將其製度化、法律化。有些學者則認為,“九二共識”內容不夠具體,界定不清,因此需要有超越“九二共識”的東西,來進一步深化兩岸對“一個中國”的認識。就最近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國兩區” 問題,部分學者認為,它比“一中各表”有進步,但雙方仍存在結構性矛盾,有些矛盾是60年來積累起來的,不是一下就能解決的。
對民進黨轉型和兩岸關係發展的形態和方式等問題,與會者發表了不同意見。此外,與會者還就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兩岸文化教育交流,以及台灣的國際空間等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
與會者普遍認為,未來四年既是兩岸關係發展的黃金時期,但也是更加敏感和棘手的時期。大陸方面應當堅持對台政策創新,更系統地提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論述。
最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前中國文化大學陳毓鈞教授和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教授分別進行了概括和總結,陳毓鈞表達了自己對中國和平統一的樂觀願望。李義虎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一道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為中國和平統一找出一條合理的路徑。
“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頒獎
(2012年4月25日刊登於北京大學校報)
4月21日,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在北大秋林報告廳舉行2012年度“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 頒獎儀式。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獲獎學生和我校部分師生參加了頒獎儀式。該獎學金是由前中國文化大學陳毓鈞教授在海峽兩岸的著名高校中設立的,用於鼓勵和支持兩岸青年學子進行兩岸關係的研究和中美關係的研究。
2012年度“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頒獎儀式在北大舉行
(2012年4月24日刊登於北京大學新聞網)
4月21日,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在北京大學秋林報告廳舉行2012年度“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頒獎儀式。 “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是由前中國文化大學陳毓鈞教授在海峽兩岸的著名高校設立,用於鼓勵和支持兩岸青年學子進行兩岸關係的研究和中美關係的研究。它為促進兩岸青年學生的學術交流和了解、促進兩岸關係的學術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 “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每年頒發一次,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之間輪流舉行頒獎儀式。頒獎儀式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教授主持。
陳毓鈞教授首先致詞,他希望兩岸著名高校的青年學子,投身於海峽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研究中,增進兩岸青年的交流和了解,為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陳岳教授宣讀了三校的獲獎學生名單,並由陳毓鈞、國務院台辦秘書局局長楊流昌和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逸舟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獲獎學生頒獎。來自三校的獲獎學生代表分別發言,他們對陳毓鈞教授設立這一獎學金並積極推動兩岸青年學子的學術研究表示感謝。他們從自身的學術興趣、學術成果等角度,闡述了對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認識,並提出了兩岸關係研究和中美關係研究在當下的重要意義。
最後,李義虎代表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向陳毓鈞教授贈送了紀念品。全體到會嘉賓及獲獎學生在國際關係學院大樓前合影留念。
外交部港澳台司副司長劉勁松,國務院新聞辦六局副巡視員寇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陳岳教授,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會長、北京市台辦原副主任曹居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原副秘書長、黃埔軍校同學會原秘書長韓元秀作為嘉賓出席了頒獎儀式。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獲獎學生和我校部分師生參加了頒獎儀式。
北京大學港澳台辦主任夏紅衛在歡迎午宴上致詞,並會見了陳毓鈞教授和校外有關單位的領導。
同日,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新鴻基樓舉行,研討會圍繞“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這一主題,就兩岸和平發展、民進黨轉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兩岸政治關係和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前景與可能遇到的障礙做了深入探討。
4月21日,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在北京大學秋林報告廳舉行2012年度“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頒獎儀式。 “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是由前中國文化大學陳毓鈞教授在海峽兩岸的著名高校設立,用於鼓勵和支持兩岸青年學子進行兩岸關係的研究和中美關係的研究。它為促進兩岸青年學生的學術交流和了解、促進兩岸關係的學術研究起到了積極作用。 “漢青兩岸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每年頒發一次,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之間輪流舉行頒獎儀式。頒獎儀式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教授主持。
陳毓鈞教授首先致詞,他希望兩岸著名高校的青年學子,投身於海峽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研究中,增進兩岸青年的交流和了解,為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陳岳教授宣讀了三校的獲獎學生名單,並由陳毓鈞、國務院台辦秘書局局長楊流昌和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逸舟分別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獲獎學生頒獎。來自三校的獲獎學生代表分別發言,他們對陳毓鈞教授設立這一獎學金並積極推動兩岸青年學子的學術研究表示感謝。他們從自身的學術興趣、學術成果等角度,闡述了對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認識,並提出了兩岸關係研究和中美關係研究在當下的重要意義。
最後,李義虎代表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向陳毓鈞教授贈送了紀念品。全體到會嘉賓及獲獎學生在國際關係學院大樓前合影留念。
外交部港澳台司副司長劉勁松,國務院新聞辦六局副巡視員寇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陳岳教授,北京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會長、北京市台辦原副主任曹居京,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原副秘書長、黃埔軍校同學會原秘書長韓元秀作為嘉賓出席了頒獎儀式。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的獲獎學生和我校部分師生參加了頒獎儀式。
北京大學港澳台辦主任夏紅衛在歡迎午宴上致詞,並會見了陳毓鈞教授和校外有關單位的領導。
同日,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北京大學新鴻基樓舉行,研討會圍繞“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這一主題,就兩岸和平發展、民進黨轉型、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兩岸政治關係和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前景與可能遇到的障礙做了深入探討。
“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2012年4月23日刊登於鳳凰網)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記者李煒娜)“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2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匯集一堂,共同探討兩岸關係在未來4年的走勢和關鍵突破點。研討會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主辦。
台灣學者陳毓鈞表示,兩岸關係的大交流現狀與兩岸大力推動密不可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贏家是兩岸民眾。未來4年,除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持續深入交流,兩岸關係下一步需要循序漸進,在開啟政治談判方面有所進展。目前,商籤和平協議還需積累互信,不過,相關議題可先開啟,比如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認為,未來4年,兩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經濟方面,優先考慮ECFA後續協商以及相關協議的落實,鼓勵台商多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台當局應著手在教科書上的撥亂反正;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可以考慮先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等。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商簽對未來4年的文化、政治領域的協商和談判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間的經濟互信也很難完全實現。在深化文化交流、累積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可以藉鑑ECFA的經驗,研究在前、協商在後,在“先行先試”的特區積累經驗。
人大教授黃嘉樹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其結構性矛盾將會凸顯,過去“協議拉動型模式”可能會讓民眾無感。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再創新局”需要解決好“橋”和“船”的問題,增進互信,加強溝通。政治互信和經濟互信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鳥之兩翼”,缺一不能行遠。因此,兩岸都需為累積政治互信、開啟政治談判,營造氛圍、不斷推進。
台灣學者陳毓鈞表示,兩岸關係的大交流現狀與兩岸大力推動密不可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贏家是兩岸民眾。未來4年,除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持續深入交流,兩岸關係下一步需要循序漸進,在開啟政治談判方面有所進展。目前,商籤和平協議還需積累互信,不過,相關議題可先開啟,比如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認為,未來4年,兩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經濟方面,優先考慮ECFA後續協商以及相關協議的落實,鼓勵台商多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台當局應著手在教科書上的撥亂反正;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可以考慮先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等。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商簽對未來4年的文化、政治領域的協商和談判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間的經濟互信也很難完全實現。在深化文化交流、累積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可以藉鑑ECFA的經驗,研究在前、協商在後,在“先行先試”的特區積累經驗。
人大教授黃嘉樹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其結構性矛盾將會凸顯,過去“協議拉動型模式”可能會讓民眾無感。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再創新局”需要解決好“橋”和“船”的問題,增進互信,加強溝通。政治互信和經濟互信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鳥之兩翼”,缺一不能行遠。因此,兩岸都需為累積政治互信、開啟政治談判,營造氛圍、不斷推進。
“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北大舉行
(2012年4月23日刊登於網易新聞)
人民網北京4月21日電(記者李煒娜)“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2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匯集一堂,共同探討兩岸關係在未來4年的走勢和關鍵突破點。研討會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主辦。
台灣學者陳毓鈞表示,兩岸關係的大交流現狀與兩岸大力推動密不可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贏家是兩岸民眾。未來4年,除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持續深入交流,兩岸關係下一步需要循序漸進,在開啟政治談判方面有所進展。目前,商籤和平協議還需積累互信,不過,相關議題可先開啟,比如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認為,未來4年,兩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經濟方面,優先考慮ECFA後續協商以及相關協議的落實,鼓勵台商多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台當局應著手在教科書上的撥亂反正;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可以考慮先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等。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商簽對未來4年的文化、政治領域的協商和談判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間的經濟互信也很難完全實現。在深化文化交流、累積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可以藉鑑ECFA的經驗,研究在前、協商在後,在“先行先試”的特區積累經驗。
人大教授黃嘉樹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其結構性矛盾將會凸顯,過去“協議拉動型模式”可能會讓民眾無感。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再創新局”需要解決好“橋”和“船”的問題,增進互信,加強溝通。政治互信和經濟互信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鳥之兩翼”,缺一不能行遠。因此,兩岸都需為累積政治互信、開啟政治談判,營造氛圍、不斷推進。
台灣學者陳毓鈞表示,兩岸關係的大交流現狀與兩岸大力推動密不可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贏家是兩岸民眾。未來4年,除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持續深入交流,兩岸關係下一步需要循序漸進,在開啟政治談判方面有所進展。目前,商籤和平協議還需積累互信,不過,相關議題可先開啟,比如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認為,未來4年,兩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經濟方面,優先考慮ECFA後續協商以及相關協議的落實,鼓勵台商多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台當局應著手在教科書上的撥亂反正;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可以考慮先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等。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商簽對未來4年的文化、政治領域的協商和談判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間的經濟互信也很難完全實現。在深化文化交流、累積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可以藉鑑ECFA的經驗,研究在前、協商在後,在“先行先試”的特區積累經驗。
人大教授黃嘉樹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其結構性矛盾將會凸顯,過去“協議拉動型模式”可能會讓民眾無感。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再創新局”需要解決好“橋”和“船”的問題,增進互信,加強溝通。政治互信和經濟互信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鳥之兩翼”,缺一不能行遠。因此,兩岸都需為累積政治互信、開啟政治談判,營造氛圍、不斷推進。
北大舉辦研討會 思考兩岸關係下一步
(2012年4月23日刊登於中國評論通訊社)
中評社香港4月23日電/“下一步如何走:台灣選後的兩岸關係”研討會,21日在北京大學舉行。來自兩岸的專家學者匯集一堂,共同探討兩岸關係在未來4年的走勢和關鍵突破點。
研討會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和台灣漢青兩岸基金會共同主辦。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台灣學者陳毓鈞表示,兩岸關係的大交流現狀與兩岸大力推動密不可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最大贏家是兩岸民眾。未來4年,除經貿、文化、旅遊等領域的持續深入交流,兩岸關係下一步需要循序漸進,在開啟政治談判方面有所進展。目前,商簽和平協議還需積累互信,不過,相關議題可先開啟,比如說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認為,未來4年,兩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經濟方面,優先考慮ECFA後續協商以及相關協議的落實,鼓勵台商多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台當局應著手在教科書上的撥亂反正;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可以考慮先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等。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商簽對未來4年的文化、政治領域的協商和談判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間的經濟互信也很難完全實現。在深化文化交流、累積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可以借鑒ECFA的經驗,研究在前、協商在後,在“先行先試”的特區積累經驗。
人大教授黃嘉樹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其結構性矛盾將會凸顯,過去“協議拉動型模式”可能會讓民眾無感。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 再創新局”需要解決好“橋”和“船”的問題,增進互信,加強溝通。政治互信和經濟互信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鳥之兩翼”,缺一不能行遠。因此,兩岸都需為累積政治互信、開啟政治談判,營造氛圍、不斷推進。
全國台研會副秘書長楊立憲認為,未來4年,兩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經濟方面,優先考慮ECFA後續協商以及相關協議的落實,鼓勵台商多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深化兩岸文教交流,台當局應著手在教科書上的撥亂反正;建立政治互信方面,可以考慮先成立和平發展委員會等。
中國社科院台研所副所長張冠華說,ECFA的商簽對未來4年的文化、政治領域的協商和談判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沒有政治互信,兩岸間的經濟互信也很難完全實現。在深化文化交流、累積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可以借鑒ECFA的經驗,研究在前、協商在後,在“先行先試”的特區積累經驗。
人大教授黃嘉樹指出,未來兩岸關係步入深水區,其結構性矛盾將會凸顯,過去“協議拉動型模式”可能會讓民眾無感。兩岸關係要“鞏固深化 再創新局”需要解決好“橋”和“船”的問題,增進互信,加強溝通。政治互信和經濟互信對於兩岸關係而言是“鳥之兩翼”,缺一不能行遠。因此,兩岸都需為累積政治互信、開啟政治談判,營造氛圍、不斷推進。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陸學者:馬一中去模糊 增分歧 對兩岸關係要更進一步深入 恐產生不利影響
(此文章刊登於旺報2012 5月21日)
針對馬英九總統的520就職演說方向,大陸多數涉台學者並不意外。學者多認為,馬總統對未來4年的兩岸關係,內容穩健,新意不多,主要是在內政壓力下,無法在對外方面大步邁進。有學者也直指,馬總統提到的「一個中華民國」,把原本刻意要在兩岸之間模糊化的一中內涵「去模糊化」,徒增兩岸分歧。
針對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台籍的北京大學客座教授陳毓鈞指出,大陸方面上周都早已預料到,基本沒有新意。諸如「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以往都提過的。「一中兩區」也都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
缺乏前瞻性有些失望
他直言:「大陸早就已經看破了,對馬總統沒那麼高度期待」。陳毓鈞認為,馬總統維持(兩岸)現狀就好,專心做好台灣內部事務。他不寄望馬總統任期在兩岸關係上有太大的突破,「根本突破不了」,兩岸關係「維穩」就好,平衡發展。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杰表示,馬演說中把日前吳伯雄所提「一國兩區」的內涵表明出來是「一個中華民國,兩個地區」,將兩岸間擱置「一中」爭議互留模糊空間壓縮了,等於把兩岸間的爭議與分歧又拿了出來,對兩岸關係往前進一步深入產生不利影響。倪永杰指出,馬演說中這次也未提及「同屬一中」,很可能為了迴避有心人士拿「同屬一中」作文章。
新意不多不失務實
上海國際關係問題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執行所長嚴安林則認為,馬的一中各表雖然把中華民國給表了出來,但從馬的角度,一中各表的內涵不脫中華民國應也不出意料之外。嚴安林評價馬英九的演說是「前瞻性與方向感不足」,他指出馬演說內容多半圍繞過去4年兩岸關係發展基礎上進行闡述,但對未來4年兩岸關係要如何推進,缺乏前瞻性、具有力量的說法,「有些失望」。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認為,馬總統演講內容雖然新意不多,卻反映了國民黨目前所處的內外環境,也是台灣在兩岸與國際格局中的現實,總體而言,不失務實、穩健。
他說,大陸期待馬總統在演講中提到的「開拓新的合作領域」能夠在雙方共同努力下變成民眾新的實惠。由於政治上還存在分歧,要讓大陸官方對這份演講公開表示滿意有困難,但在大格局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大陸方面對他演講中部分提法雖不滿意,卻也是可以諒解了。
對於馬總統近來滿意度降到歷史低點的事情,劉國深很不以為然地說,台灣政治跟著「民意調查結果」走,是最悲哀的事。過去經驗證明,這些民意調查所描述的政治人物聲望與他們的實際支持度並不吻合。
漢青獎學金 助台生研究兩岸議題
(此文章刊登於旺報2012年4月25日)
2012/04/25 | 特派員林琮盛/北京報導
由北京大學台籍客座教授陳毓鈞創立的「漢青兩岸基金會」,近日在北京大學頒發獎學金給大陸研究兩岸議題的大學和研究生。不僅如此,該獎學金每年還會資助13名台灣鑽研兩岸議題的研究生,碩士生一年台幣12000元、博士生一年台幣20000元。陳毓鈞說,為了紀念他的父母親,他於去年7月創立「漢青兩岸基金會」。目前,基金會在台灣8個和大陸研究相關的研究所設立「大陸問題研究基金會」,每年資助13名台灣學生。目前已經頒發三屆。陳毓鈞指出,有興趣的台灣學生,須經由大陸相關研究所的所長推薦。
此外,「漢青兩岸基金會」也在大陸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及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設立「漢青獎學金」,每年資助21名大陸學生。獲獎的大陸大學生一年可獲得2千元人民幣的獎學金;碩士生為3千元人民幣。
依照陳毓鈞規畫,兩岸獲得獎學金的學子,「漢青兩岸基金會」將挑選優秀的幾位學生分別赴對岸參與課程和參訪。
陳毓鈞說,「漢青兩岸基金會」正在規畫和「方夏文化交流協會」合作,邀請得獎的台灣研究生到大陸上課、訪問,了解大陸的想法。費用由大陸落地接待。
他指出,上周剛成立的「方夏文化交流協會」,是由大陸的國際關係和涉台研究人士共同成立,協會會長是博鰲亞洲論壇祕書長、大陸前駐美大使周文重。
同樣地,陳毓鈞也期待,台灣相關部門也能願意接待大陸學生,讓這些優秀學子到台灣上課,讓他們有機會傾聽台灣的心聲。
6月15日,「漢青兩岸基金會」將和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舉辦學術活動。由台灣研究大陸的博士班學生自己發表論文、各自評論,教授只是做指導的角色。
林書豪告訴我們: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2012年4月256期。
《海峽評論》
【陳毓鈞】
(作者係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林書豪旋風在美國捲起之際,台灣的媒體大肆報導其為「台裔美國人」,特別強調其「台灣人」的身份,甚至說他來自台灣。說他父母來自台灣沒錯,而講林書豪本人就太離譜了。林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在美受教育、打籃球,吃美國的糧,喝美國的水,怎會是台灣人?林和台灣沾上邊的只是他的父母是1970年代到美國念書的台灣留學生,後變成美國公民。
好玩的是,馬英九也加入了這股林來瘋,在美國眾議員面前吹捧林為台灣人之光,但老美不買帳,堅持林書豪是純正的美國人,讓馬英九碰了一鼻子灰,自討沒趣。在許多人為了林是那國人爭論不休時,只有林書豪態度最客觀,頭腦最有智慧,他不介入「台裔」還是「華裔」之爭,美國媒體訪問林時,他強調的是他是亞裔美國人。誠然,在美國這個族群大融合的社會裏,台裔極少,華裔也不多,但亞裔各族群加起來就不小,結合起來政治力量就大。林來瘋的成因之一就是林書豪是NBA第一位傑出的亞裔球員,改變了大多美國人對亞裔運動員的觀感成見。
今天,在台灣人口中,本省和外省的結晶已不在少數,中華民國憲法還沒改變以前,在台灣生活的人怎麼不是中國人?作為國家領導人,就是要忠於憲法,為民表率,引為典範。二二八已作為國定假日,精神為和平紀念日。所以,政府主辦紀念儀式昭示國人族群和諧的重要,面向全國當要用國語致詞。然而馬英九作為總統卻用閩南語致詞,行政院長陳冲則用國語,這種不倫不類的行為,再度證明馬的不正常的外省原罪心態。馬應清楚認識總統職位是國家最高名器,是面向全國,對各族群及各團體以及政治事件和政治受難者須有全面的歷史深度,不能對特定族群或特定事件厚彼薄此,損及天下為公精神。◆ 事實上,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即使是「台灣」這個名稱也是中國大陸的福建人,在明朝時用漢字定名的。台灣人就像福建人、廣東人、上海人、北京人、四川人等等一樣,大家都是中國人。別的不談,構成台灣文化最主要的文字、語言、哲學、民俗、宗教、音樂、工藝、食物等等,那個不是中國產物,更何況血緣和法律了。林書豪的故事讓我想到了蔣經國。他公開宣示他來台灣住了很久,所以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這種追求族群融合而又不忘本的思想證明了他的政治智慧。馬英九說蔣是他的恩人和導師,但他卻不敢公開宣示他是中國人,只是一味強調他是台灣人,說死了燒成灰還是台灣人。馬的父母是外省人,他還是徹頭徹尾的外省二代,還不是生在台灣,即使要討好台灣本省人,也不用如此大費周章地去躲閃中國人的身份,何況他還是有中國名稱的中華民國國家元首,實在令人見笑。 雖說林的父親是本省彰化人,但他的母親卻是外省浙江人,兩人在美求學時認識而結婚,於是林書豪就成為「芋頭番薯」,又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不按美國屬地主義)因此,林來瘋同樣橫掃大陸,大陸請他回陸祭祖以及幫中國國家隊打球,林書豪都沒有拒絕,說他會加以考慮。所以說,林的家教沒有使他像一些台獨本省人一樣,常常陷入精神分裂狀態,在中國與台灣之間喪失根本。
溫家寶訪台 兩岸政治突破時
(此文章刊登於中國時報2012年3月22日)
溫家寶在兩會結束的記者會上回答《中國時報》記者所提問題說,他退休後願意來台自由行,「但還得看條件」。溫話講得婉轉客氣,但也點出了關鍵的重點,即目前兩岸在政治問題上仍毫無進展之際,大陸核心高層領導是不會來台訪問的。
去年,溫家寶提到兩岸的《富春山居圖》能在台北展出時,曾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分離很久的名畫終於復合展出。今年,他補上一句話就是「難道幾千年的文化恩澤,就不能消弭幾十年的政治恩怨?」然後話鋒一轉,他提到台灣割讓日本時,台中霧峰林朝崧先生的詩「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說出了他對兩岸統一的期盼,和馬英九說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兩岸統一,是不一樣的。
胡、溫體制對兩岸關係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一套「和平發展」戰略,並一以貫之。十年有成,胡溫即將交棒,而此時中國的國力不可同日而語,對於國家目標的追求以及核心利益的維護,都是更具信心堅定與視野寬闊。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等人和他們前輩一樣,對中國夢的追求不會停止,對「振興中華,祖國統一」也不會放棄。新一代的領導處理兩岸問題,必然會依實力條件和政經軍環境而有不同以往的作為,和平仍要持續發展,然也要有願景目標,實際上兩岸能否實現「和平共榮」,關鍵的選擇在台灣。
馬英九連任成功後,北京最感不解的是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兩岸和平不必洽簽和平協議也可以制度化。北京正等著看馬第二任期內,如何處理二○○五年胡連會時,雙方提出結束敵對狀態並洽簽和平協議,作為國共兩黨共同願景的歷史文件。
北京學者不少人認為馬第二任期的兩岸政策是要將「現狀固定化」,然而北京能接受的係「和平現狀的常態化而非政治現狀的永久化」。馬第一任內,兩岸經貿及文化交流有很大進展,人員往來亦有不小的提升,然而在政治問題和安全問題上卻毫無發展,成為胡錦濤對台政策的一個缺憾。習近平接棒後,其對台政策自有傳承,但不會停留在原地踏步,新的形勢下會有新的做法,特別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也在轉變之際,北京將掌握機遇進行突破。
目前,兩岸交流日漸擴大,涉及法律的範圍也在加大,而要處理兩岸政治問題又不能不以法律為基礎。北京已提出「法理台獨」係兩岸最大癥結,從法律層面去解決統獨的法理問題已列上兩岸問題的日程表。
去年,溫家寶提到兩岸的《富春山居圖》能在台北展出時,曾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分離很久的名畫終於復合展出。今年,他補上一句話就是「難道幾千年的文化恩澤,就不能消弭幾十年的政治恩怨?」然後話鋒一轉,他提到台灣割讓日本時,台中霧峰林朝崧先生的詩「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說出了他對兩岸統一的期盼,和馬英九說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兩岸統一,是不一樣的。
胡、溫體制對兩岸關係最大的貢獻在於提出一套「和平發展」戰略,並一以貫之。十年有成,胡溫即將交棒,而此時中國的國力不可同日而語,對於國家目標的追求以及核心利益的維護,都是更具信心堅定與視野寬闊。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等人和他們前輩一樣,對中國夢的追求不會停止,對「振興中華,祖國統一」也不會放棄。新一代的領導處理兩岸問題,必然會依實力條件和政經軍環境而有不同以往的作為,和平仍要持續發展,然也要有願景目標,實際上兩岸能否實現「和平共榮」,關鍵的選擇在台灣。
馬英九連任成功後,北京最感不解的是他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兩岸和平不必洽簽和平協議也可以制度化。北京正等著看馬第二任期內,如何處理二○○五年胡連會時,雙方提出結束敵對狀態並洽簽和平協議,作為國共兩黨共同願景的歷史文件。
北京學者不少人認為馬第二任期的兩岸政策是要將「現狀固定化」,然而北京能接受的係「和平現狀的常態化而非政治現狀的永久化」。馬第一任內,兩岸經貿及文化交流有很大進展,人員往來亦有不小的提升,然而在政治問題和安全問題上卻毫無發展,成為胡錦濤對台政策的一個缺憾。習近平接棒後,其對台政策自有傳承,但不會停留在原地踏步,新的形勢下會有新的做法,特別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也在轉變之際,北京將掌握機遇進行突破。
目前,兩岸交流日漸擴大,涉及法律的範圍也在加大,而要處理兩岸政治問題又不能不以法律為基礎。北京已提出「法理台獨」係兩岸最大癥結,從法律層面去解決統獨的法理問題已列上兩岸問題的日程表。
去年十二月三日,台灣大選前夕,原大陸中國法學會的分支機構「中國法學會海峽兩岸法律問題研究會」改組擴編,正式成立「海峽兩岸關係法學研究會」,由前司法部長張福森擔任會長。該會成立時提出首要目標為「成為今後兩岸事務性與政治性協商法律隊伍與智囊」,並「強化涉台法制工作與法律研究的整合,連結兩岸法規反獨趨統」。看來,北京對習近平時代的兩岸關係發展是有備而來,如果馬英九還是像以前一樣,對政治談判與安全協商一再迴避,在我消人長的形勢下,台灣還有多少選擇的空間?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