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再論馬英九的「外省原罪」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05-107 陳毓鈞著)

所謂「外省原罪」觀念,從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角度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它和民主政治所講求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更是背道而馳。今天,在台灣所形成的本土論述,帶有族群歧視和集體偏見的內容,而台灣在這種民粹主義的浪潮底下,失去了是非、公理、道義的原則,陷入了假民主、偽自由的境地。

害怕被貼上中國人標籤的馬英九,在選舉中經常高談民主化、自由化、全球化的價值。然而,他不敢面對中國(非中共)和中國人的本源和歷史,而想躲進台獨本土論述所塑造的「外省原罪」框框中,恰恰是和他所高唱的價值互為矛盾。

坦白說,做為第一個民選的外省第二代總統,馬應該掌握機會去建立真正的兩岸史觀,而非隨波逐流,切割中國人和台灣人的歷史臍帶。

馬英九任國民黨主席時,北京學者已注意到馬受「外省原罪」的影響。例如:他從「終極統一論」轉向「台獨選項論」;另外,馬團隊主張修改中國國民黨黨章,並有人建議將「中國」兩字拿掉。在連戰等多人反對下,雖然沒成,但北京已開始警惕馬英九的轉變。

實際上,去蔣化就是去中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去蔣化過程中,包括用非法手段將中正紀念堂改名和去除「大中至正」,馬英九幾乎是悶不吭聲。今天,大陸正在重新評價蔣介石,但台灣卻想把保台建台有功的蔣介石掃地出門。李登輝說馬是親美派,北京許多學者頗有同感,一些人還認為馬會走從前「聯美抗中」老路,祇是蔣氏父子從未放棄民族主義的立場。

中國和中國人都是歷史、血緣、地緣、文化的傳承和觀念,連蔣經國都說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過,在偏激本土化觀念下,造成把台灣和中國切割並對立起來,形成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論述。馬英九受此影響又為了選票,竟不太敢提中國人而極力強調他是「新台灣人」。

但是,涉及人的本質,就是歷史和文化的客觀科學知識的展現,真不知新台灣人和舊台灣人有何不同。鄭成功早說他是中國人,孫中山在海外搞革命也說他是中國人,連馬英九最景仰的蔣渭水也說他是中國人。那麼,馬英九為何總是顧忌提中國和中國人?

中共祇是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馬若無法分清中國和中共的不同,則必將使其兩岸政策只有見樹不見林。

大陸學者有人說,馬英九沒有文化主體性,所以維護「台灣主體性」的手段祇能是政治性的。因此,未來四年由美國主導台灣的大陸政策,是馬英九難以脫逃的宿命。

當然,我們不希望他的預言成真,因為台灣的利益不應該由外人所左右。也許馬英九目前還在隱忍,尚未顯露他的真面目。但是,外省人的第二代應對其父輩保護和建設台灣所付出之血汗感到自豪,但對其治理的政治過失則汲取教訓,進而反思探討,以「台灣心,中國情」來追求美好的未來。

2008/5/15 新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