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馬英九兩岸牌 北京等著兌現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87 陳毓鈞著)


布胡一通熱線後,雙方各自發表了內容不同的文稿,由於皆提到「九二共識」,頓時讓人對兩岸和談的期待熱切起來。但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卻低調謹慎,看來馬的態度是正確的。因為,首先是美國態度積極,想順勢鼓勵兩岸復談,作為布希政府的政績;其次,國台辦尚未表態而涉台學者專家也沉默地出奇;其三,選後馬正在同本土路線政治人物尋求和解,亦必須尊重泛綠選民的觀感。

五二O之前,馬必須集思廣益,建立更堅實共識,在就職演說中對兩岸關係做清晰明確的宣示而未來四年兩岸政策之綱領。北京目前保持低調的原因之一,亦就是在等待馬的就職演說有什麼主張和承諾之後,才會有比較完整明確的回應。雖然北京沒對馬表示要「聽其言,觀其行」,但這就是「聽言觀行」的另一種形式。要之,北京要檢視馬在選舉過程中講的一些主張,是選舉語言還是其真正意圖。

推動返聯公投 引發中共不滿

馬英九已在多次場合提到要以九二共識做為兩岸協商的基礎,北京也是如是說,但問題是雙方對九二共識的認知界定現在是否一致。北京的認知顯然是十五年前的界定,然而經過十多年台灣內部的政治變化,對九二共識的界定是否維持不變,是北京所關切的議題,至少在李登輝晚期已做出改變,陳水扁時期更否認有九二共識。因此,馬英九如何對九二共識的涵,義做清楚和正式闡述,對兩岸協商談判十分重要,畢竟九二共識不能祇做為一種宣示性的口號而已。

另外,當年達成九二共識的基石之一係「國家統一綱領」,因為它係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原則而制定。北京對「國統綱領」先是排斥後轉接受,對於陳水扁的廢統動作,北京和華府的見解一致,即國統會祇是暫時凍結沒有運作,並未被廢掉。競選期間,馬陣營傳出要以「和平發展委員會」取代「國家統一委員會」,引起北京注意。再者,馬英九不斷表示任內絕不和中共談判統一議題,又說和北京不談台灣未來、祇談結束敵對狀態等等。這些言論被大陸不少涉台學者認為是「獨台拒統」、與北京的「反獨促統」是衝突的。因此,馬如何處理國統會的問題,北京也正等著看。

國民黨推動返聯公投,引起中共極度不滿,除外交全面圍堵外,也在內部進行長達半年的反入聯公投宣導。為此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以及溫家寶在今年兩會,都著重強調「兩岸同屬一中」原則,表明台灣問題必須由包含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不過,馬英九則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決定。顯然,馬不接受兩岸同屬一中,又堅持可用台灣名義參加聯合國,這問題不講清楚,兩岸要進行政治談判就有障礙。因而今年九月時,馬英九新政府對參加聯合國一事,是要繼續採用選舉時的返聯主張,還是回到李登輝時代的用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北京也在等著看。

紀念六四運動 馬態度受關注

五二O之後,馬上碰到六四。過去,馬聲援民運人士,同情法輪功,每年都會參加紀念六四活動,發表談話,甚至一度還說「中共不平反六四,不與北京談話」。現在,馬英九的身份地位已不相同,未來他對六四活動事件採取何種作法,北京必將其列為關注重點。易言之,馬英九對中共的態度事要繼續冷戰時代的返共思維,還是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全球化觀點,將關係著兩岸互動是否順暢。

馬勝選後,馬上表態想訪美、日,加上布胡熱線談話,一時之間,馬要訪美事情被媒體炒熱起來。馬能否赴美訪問,美國會依其國家利益作出決定,馬英九的需求不事主要考慮。華府必然要顧及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以及美國在亞太利益的盤算,不會很快有的答案。另外,日本不是美國,美國不說話日本也不會表態,何況胡錦濤四月中將對日本進行國是訪問,強調日中親善的福田政府更不可能讓馬赴日,以免節外生枝。

馬英九訪美能否成行,不是說毫無希望,而是沒有先例,難度很高。同時,目前有兩件事,更讓馬訪美增添了阻礙,就是西藏事件和美國導彈技術「誤送」台灣事件。西藏騷亂事件尚未清楚之際,立即被台灣政治人物拿來做選戰消費,馬先說不排除抵制北京奧運,後又改為條件說,然勝選後馬上去看中華棒球,要他們去拿金牌。這種反覆言行,令北京大為訝異不滿。最要命的是他對溫家寶做人身攻擊,指他在記者會的談話自大、傲慢、無理、愚蠢,讓大陸許多人大為不悅反感。有人說好像回到冷戰時代,類似蔣介石罵毛澤東一般。

這一次台灣入聯公投,美國出手打壓,致公投沒有過關,功勞很大,應可期待北京會有所回報,給些面子。例如可向北京要求不要反對馬訪美或加速兩岸對話,然而在節骨眼上發生高科技導彈技術「誤送」台灣事件。美國說是疏忽,但在台灣待了十八個月,要大陸不相信不事故意恐怕很難。近兩年來,陳水扁數次挑釁北京,還不時放話台灣已擁有攻擊性導彈可打上海。這事件發生,北京將其聯想在一起,可證明非空穴來風,也許技術已被台灣取得。這事件讓人想起美國軍機「誤炸」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華府雖道歉,但北京從為相信美國的說法。所以說,中美互信出問題,馬英九難免波及。

選後一言一行 北京放大檢視

還有,馬當選馬上表態要訪問美國,又說沒有訪問中國的計畫。也許馬想利用間檔赴美取得互信以修補美台關係,但是,馬曾言他要採等距外交,在中美間維持均衡路線,故這種急切動做極易被北京看成是親美排中的象徵。台灣問題是北京的核心利益,而西藏問題是中共的頭痛議題,兩個T突然結在一起,北京對馬的言行只會更敏感而難寬鬆,至少重要原則尚未講清楚、說明白之前。北京戰略學者大都認為美國圍堵中國之心未死,這也就是中美兩軍雖有交流但無法真正建立互信的原因。馬及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是否要走從前「聯美返中」路線,還是要維持國共和解願景,走「合美和中」新路線,自是北京關注的重點。

馬英九已當選,北京對他言行的關注以超越選舉言語階段,目前正嚴肅地在檢視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挑選的大陸、外交、國防等的國安團隊為何。馬的競選主軸是要改善台灣的經濟民生,而要拼經濟又與提升兩岸經貿互動關係有關,所以馬對兩岸關係的發言,怎能不謹言慎行,謀定而後動?即使不碰政治議題,先求增進兩岸經濟合作關係,大部分主動權是握在北京手上,一但兩岸接觸和協商沒有重要進展,形成雷聲大雨點小,那馬的競選政見將如何兌現?兩岸牌一旦失效,馬的執政將被大打折扣。陳水扁也曾發表不少對兩岸關係動聽的言論,但他做不到又失信於北京和華府,終至一敗塗地。

英國大儒伯克曾說「謹慎是政治家最高美德」,因為國家領導人要處理的是國家整體利益的問題,而非個人理念情感問題,所以就必須小心慎重,這同孔子所強調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即要政要勿過亦勿不及,要之,改革的理想要有,但改革的方法要審慎。兩岸問題十分複雜又敏感,牽一髮而動全身,馬英九怎能不慎思明辨?怎能不深謀遠慮?急切求功不如漸進求實,才是善策。

2008/4/3 新新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