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一書;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47 陳毓鈞著)
兩岸最高領導人六十年來首次互致電文,確實是一個嶄新的互動模式,為未來的兩岸關係增添新的動力。引人興趣的是兩分電文的行文風格與字裡行間,明顯地展現了不同的處事風格以及思維差異。
首先,胡的賀電簡短扼要,是以祝賀馬當選黨主席為主,並表達了一般性的禮節和期待,顯示其話不多的嚴謹個性。馬英九的回電則像在作文章,闡明政策方向,表現出急欲和胡進行對話的心情。同時,馬又想藉機向國內和國際表明他的目標是和平而非統一,非單純為胡錦濤致謝而作,顯示了馬為政多言多處的個性。
其次,馬在電文中講的是一般性的「建立互信」,胡用的是「深化政治互信」,說明北京對目前兩岸的經貿文化交流是滿意的,然而最大的問題係卡在政治,像主權、軍事、外交等都屬於政治範疇。例如,最近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曾建議兩岸談判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馬英九立即回應此乃非當務之急,但馬卻多次向中外媒體表示要和北京談判結束敵對狀態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另外,世界運動會中,大陸隊不出席開幕和閉幕式,就是卡在主權問題。因此,胡錦濤在電文中點出雙方儘管提出「擱置爭議」主張,然終不能迴避政治問題,而目前兩岸對政治議題的共識十分薄弱。
再者,胡用「兩岸同胞」的概念,而馬則用「兩岸人民」。同胞是指一國之內的人群,而人民的概念較為中性,可指一國之內也指一國之外。如果用政治術語來說,前者係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而後者則可解釋成台灣不隸屬於中國大陸。胡的理想是以中國發展為主體,兩岸合作來促進中華民族的復興。馬的目標是要維持台海和平,促進區域穩定,謀求台灣繁榮。
還有胡隻字未提的國際因素,因為北京向來認為兩岸事務是中國人的家務事;然馬則提兩岸關係發展贏得世界各國的肯定,也將兩岸發展和區域和平穩定連絡起來。
馬英九必須將國際因素加大,是六十年來美台關係形成的必然,亦是台灣因兩岸形勢所需要的戰略手段,特別是需考慮美國的利益和觀感。
由此可以看出,在處理未來兩岸事務時,如何兼顧台灣的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而不得罪中美任何一方,將是馬英九的一大挑戰。
最後,馬在電文中提出順應民意的訴求,所以主張「正視現實」,算是對內部政治的交代。從去年四月蕭萬長首提「正視現實」到今天馬英九再提,是希望北京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北京的觀點乃為中華民國是一過渡性的事實存在,而不是求永久性的法理存在。由於雙方在此一問題上的認知差距很大,所以馬英九在覆電上用九十八年,而沒有用中華民國或民國,就在避開勢將引起的不快、爭議。
短短的電文中,隱藏了不少的政治玄機,不是靠文字或語言的宣誓就可解開。因此,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寧可抱持謹慎樂觀的態度,而切勿有過度樂觀的期待。
【2009/07/30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