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北京已上轎,台灣還徘徊

文:陳毓鈞(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在現狀形勢下,以務實態度尋求維護軍事安全的和平機制,避免因誤解、誤判而引發軍事衝突。面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台灣在經濟上又愈來愈依賴大陸,地理位置又如此接近,北京已表述願展開協商,台北卻說時機不宜,不知何時才是馬政府的「合適時機」?

目前的兩岸關係大致可用「政治無波,經濟平順」來形容,不過,安全形勢卻有隱憂。所謂安全形勢就是指台海兩岸的未來是否有可能發生軍事衝突甚或局部戰爭,而所涉及的方面,除了兩岸,還包括美國。

從理論和國際政治現實而言,一個霸權的衰落,又逢新興強權的崛起,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較勁和碰撞,儘管口頭上都說以和平為重,不侵犯別人利益,但實際情形並非如此。過去六十多年來,台灣一直處在中美雙方戰略競逐利益的焦點位置上;地緣安全、意識形態、經濟利益等各方面皆然。

雖然,目前三方面的關係已好轉許多,特別是中美關係,然雙方並未就如何處理彼此核心利益問題達成協議,如限武裁核以及台灣、西藏。美國繼續對台售武,以及美日台暗中結盟,加強軍事合作,就被北京視為對中國主權的侵犯和對中國戰略利益的挑戰。

近期以來,北京頻頻展示其新一代的武器發展,從戰機、導彈到艦艇,傳聞已久的航母也將成軍。這一連串的動作,難道只是在表現軍事透明化而沒有其他用?傳言中國首艘航母將命命為「施琅號」,它雖不一定真實,是否也多少反映了一定的情緒?

今天,中國的國防經費支出已是全球第二,而且年年增長。雖然中美之間的軍力尚有一段差距,北京也不想做全球霸權,但作為區域強權並保護自身利益卻是綽綽有餘。同時,隨著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逐日向美逼近,中國的軍事實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台海若發生狀況美國應不會援台

年初胡錦濤訪美時,已正式向美提出簽署「第四公報」的意見,但華盛頓沒同意。這件事說明北京對三十多年前所簽訂的三個公報感到不足與不滿,特別是對事關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這也解釋了今天天下形勢已變,中美之間力量對比已不相同,係美消中長。胡返台之後,美國兩岸問題研究界主流即出現美國應重新思考《臺灣關係法》的聲音(如布里赫);蘭德公司報告稱2020年中國有充分能力完全攻佔台灣;美國前聯合國大使波頓(極右派)說台海若有事,歐巴馬政府不會馳援台灣。

面對中國軍力迅速崛起,且有霸權主義性格的美國必然加以防範。基於過去的較量經驗以及未來的競爭,中美關係不會一成不變,多樣、複雜、爭鬥是主流。最近,北京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出版了《後危機世界與中美戰略競逐》一書中,對中美之間的利益糾纏角逐有深入的分析。
1949年開始,台灣的安全就完全依賴美國並作為美國圍堵中國的前沿兵棋。這期間曾經發生三次台海危機,有一次美國還準備動用核武。雖然目前中美台關係緊張大為減低,但根本性的國家利益問題,尚未達成協議,尤其是兩岸,所以爆發軍事衝突危機仍然存在。

台灣的安全困境在於本身研發能力太弱,而安全關鍵又受制於美國。如果不考慮美國實力因素,台灣對大陸等於以卵擊石。另一重要問題是,台灣的軍事盟友曾有背棄中華民國的做法;美國在國際政治史上拋棄了不少的盟友。尤其面對像前蘇聯和中國這種擁有核武的強權,美國都以避戰為主。柯林頓在其回憶錄中就透露,1996年台海危機中,最壞情況就是中美打一場核子戰爭,而這是他極力要避免的。因此,如果發生台海戰爭,美國一定會出兵幫台灣嗎?

連戰首次訪大陸 胡錦濤提議協商

連戰首次訪問大陸時,胡錦濤已提出,兩岸可就結束軍事敵對狀態進行談判。馬政府上台後,大陸國台辦和軍方皆已表示,願與台灣協商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議題。實際上,軍事互信協議可以作為政治談判的一面,亦可作為不是政治談判的一面。協商軍事互信協議,最重要的不是涉及統一問題,而是要在兩岸的現狀形勢下,以務實態度尋求維護軍事安全的和平機制,避免因誤解、誤判而引發軍事衝突;若意外發生時可以爭取緩解事態升高擴大,確保溝通管道暢通。
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內容可以多樣化,可以由易而難。從軍事交流互訪開始,定期軍事安全論壇、觀摩演習、軍事熱線、聯合戰鬥訓練。戰技比賽、共同打擊犯罪、共同反恐等等,甚至軍購和飛彈部署問題亦可討論。要言之,在打造互相信任的基礎,共同維持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

北京已表述願協商軍事互信協議,而台北卻說時機不宜。面對世界大二大經濟體的中國,而台灣在經濟上又愈來愈依賴大陸,地理位置又如此接近;那麼,請買問馬政府什麼時候才是合適時機?
【《新新聞》1263期,2011519日,頁50-5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