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旺報》專訪二

敏感議題常對話避免不必要誤解

馬政府開放政策讓兩岸交流頻繁,而在簽訂ECFA後,兩岸經貿關係更為緊密。即使如此,台灣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創辦人陳毓鈞博士指出,兩岸間仍存有兩個結: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與兩岸軍事互信。

旺報論壇 深化對話

陳毓鈞接受《旺報》專訪時表示,這兩個結迄今雖未解,但不宜擱置不顧,必須找尋管道促進對話,而由兩岸退休外交官及退役將領在公開場合對話、討論就是方式之一。

他說,本月9日的「旺報論壇」邀請大陸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來台演講,並與台灣前駐南非大使陸以正對話,加上六位學者及資深媒體人的提問,讓這場演講同時兼具深度及廣度,就是很好的方式。

陳毓鈞進一步指出,這樣的安排可免除外界有兩岸直接談判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的疑慮,卻收到對話的實質效益,「兩岸就這類敏感議題經常對話,可避免不必要的誤解。」他期待論壇未來能邀請到兩岸更高層次的退休官員或將領,在台灣進行對話。

軍事互信協議 不涉統一

在兩岸軍事互信方面,陳毓鈞表示,今年公布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提出兩岸探討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我方可對此界定為是有關兩岸「安全」的安排,將範圍擴大,不必侷限在軍事;兩岸若能簽署軍事互信協議,其內容也不必然涉及統一,因為這不是政治協議,但可做為未來兩岸和平協議的一部分。

陳毓鈞說,兩岸的「安全」是綜合性,包括因應氣候變遷、糧食安全、海上安全等。兩岸軍方也可舉行戰技競賽,藉此了解對方的訓練作為與目的;軍事熱線的設立,可在出現危急情勢時,立即相互通報,減少誤判。

「兩岸能直接溝通,就是一種進步。」陳毓鈞認為,過去台灣習慣透過美國與大陸溝通問題,存在被美國出賣的風險,例如1972年尼克森總統訪問中國大陸,與北京簽署《上海公報》,以及1978年卡特總統突然宣布與大陸建交等,都損及台灣利益。

有鑑於此,兩岸應就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軍事互信等問題,直接面對面溝通,清楚說出彼此的看法與期待,吳建民大使來台與陸以正大使的對談,將是很好的例證。

【《旺報》兩岸新聞.A1520116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