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馬英九兩岸牌 北京等著兌現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87 陳毓鈞著)


布胡一通熱線後,雙方各自發表了內容不同的文稿,由於皆提到「九二共識」,頓時讓人對兩岸和談的期待熱切起來。但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卻低調謹慎,看來馬的態度是正確的。因為,首先是美國態度積極,想順勢鼓勵兩岸復談,作為布希政府的政績;其次,國台辦尚未表態而涉台學者專家也沉默地出奇;其三,選後馬正在同本土路線政治人物尋求和解,亦必須尊重泛綠選民的觀感。

五二O之前,馬必須集思廣益,建立更堅實共識,在就職演說中對兩岸關係做清晰明確的宣示而未來四年兩岸政策之綱領。北京目前保持低調的原因之一,亦就是在等待馬的就職演說有什麼主張和承諾之後,才會有比較完整明確的回應。雖然北京沒對馬表示要「聽其言,觀其行」,但這就是「聽言觀行」的另一種形式。要之,北京要檢視馬在選舉過程中講的一些主張,是選舉語言還是其真正意圖。

推動返聯公投 引發中共不滿

馬英九已在多次場合提到要以九二共識做為兩岸協商的基礎,北京也是如是說,但問題是雙方對九二共識的認知界定現在是否一致。北京的認知顯然是十五年前的界定,然而經過十多年台灣內部的政治變化,對九二共識的界定是否維持不變,是北京所關切的議題,至少在李登輝晚期已做出改變,陳水扁時期更否認有九二共識。因此,馬英九如何對九二共識的涵,義做清楚和正式闡述,對兩岸協商談判十分重要,畢竟九二共識不能祇做為一種宣示性的口號而已。

另外,當年達成九二共識的基石之一係「國家統一綱領」,因為它係中華民國憲法的一個中國原則而制定。北京對「國統綱領」先是排斥後轉接受,對於陳水扁的廢統動作,北京和華府的見解一致,即國統會祇是暫時凍結沒有運作,並未被廢掉。競選期間,馬陣營傳出要以「和平發展委員會」取代「國家統一委員會」,引起北京注意。再者,馬英九不斷表示任內絕不和中共談判統一議題,又說和北京不談台灣未來、祇談結束敵對狀態等等。這些言論被大陸不少涉台學者認為是「獨台拒統」、與北京的「反獨促統」是衝突的。因此,馬如何處理國統會的問題,北京也正等著看。

國民黨推動返聯公投,引起中共極度不滿,除外交全面圍堵外,也在內部進行長達半年的反入聯公投宣導。為此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以及溫家寶在今年兩會,都著重強調「兩岸同屬一中」原則,表明台灣問題必須由包含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不過,馬英九則主張台灣前途必須由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決定。顯然,馬不接受兩岸同屬一中,又堅持可用台灣名義參加聯合國,這問題不講清楚,兩岸要進行政治談判就有障礙。因而今年九月時,馬英九新政府對參加聯合國一事,是要繼續採用選舉時的返聯主張,還是回到李登輝時代的用中華民國名義重返聯合國,北京也在等著看。

紀念六四運動 馬態度受關注

五二O之後,馬上碰到六四。過去,馬聲援民運人士,同情法輪功,每年都會參加紀念六四活動,發表談話,甚至一度還說「中共不平反六四,不與北京談話」。現在,馬英九的身份地位已不相同,未來他對六四活動事件採取何種作法,北京必將其列為關注重點。易言之,馬英九對中共的態度事要繼續冷戰時代的返共思維,還是大陸改革開放後的全球化觀點,將關係著兩岸互動是否順暢。

馬勝選後,馬上表態想訪美、日,加上布胡熱線談話,一時之間,馬要訪美事情被媒體炒熱起來。馬能否赴美訪問,美國會依其國家利益作出決定,馬英九的需求不事主要考慮。華府必然要顧及中美之間的共同利益,以及美國在亞太利益的盤算,不會很快有的答案。另外,日本不是美國,美國不說話日本也不會表態,何況胡錦濤四月中將對日本進行國是訪問,強調日中親善的福田政府更不可能讓馬赴日,以免節外生枝。

馬英九訪美能否成行,不是說毫無希望,而是沒有先例,難度很高。同時,目前有兩件事,更讓馬訪美增添了阻礙,就是西藏事件和美國導彈技術「誤送」台灣事件。西藏騷亂事件尚未清楚之際,立即被台灣政治人物拿來做選戰消費,馬先說不排除抵制北京奧運,後又改為條件說,然勝選後馬上去看中華棒球,要他們去拿金牌。這種反覆言行,令北京大為訝異不滿。最要命的是他對溫家寶做人身攻擊,指他在記者會的談話自大、傲慢、無理、愚蠢,讓大陸許多人大為不悅反感。有人說好像回到冷戰時代,類似蔣介石罵毛澤東一般。

這一次台灣入聯公投,美國出手打壓,致公投沒有過關,功勞很大,應可期待北京會有所回報,給些面子。例如可向北京要求不要反對馬訪美或加速兩岸對話,然而在節骨眼上發生高科技導彈技術「誤送」台灣事件。美國說是疏忽,但在台灣待了十八個月,要大陸不相信不事故意恐怕很難。近兩年來,陳水扁數次挑釁北京,還不時放話台灣已擁有攻擊性導彈可打上海。這事件發生,北京將其聯想在一起,可證明非空穴來風,也許技術已被台灣取得。這事件讓人想起美國軍機「誤炸」中共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一事,華府雖道歉,但北京從為相信美國的說法。所以說,中美互信出問題,馬英九難免波及。

選後一言一行 北京放大檢視

還有,馬當選馬上表態要訪問美國,又說沒有訪問中國的計畫。也許馬想利用間檔赴美取得互信以修補美台關係,但是,馬曾言他要採等距外交,在中美間維持均衡路線,故這種急切動做極易被北京看成是親美排中的象徵。台灣問題是北京的核心利益,而西藏問題是中共的頭痛議題,兩個T突然結在一起,北京對馬的言行只會更敏感而難寬鬆,至少重要原則尚未講清楚、說明白之前。北京戰略學者大都認為美國圍堵中國之心未死,這也就是中美兩軍雖有交流但無法真正建立互信的原因。馬及國民黨重新執政之後,是否要走從前「聯美返中」路線,還是要維持國共和解願景,走「合美和中」新路線,自是北京關注的重點。

馬英九已當選,北京對他言行的關注以超越選舉言語階段,目前正嚴肅地在檢視他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挑選的大陸、外交、國防等的國安團隊為何。馬的競選主軸是要改善台灣的經濟民生,而要拼經濟又與提升兩岸經貿互動關係有關,所以馬對兩岸關係的發言,怎能不謹言慎行,謀定而後動?即使不碰政治議題,先求增進兩岸經濟合作關係,大部分主動權是握在北京手上,一但兩岸接觸和協商沒有重要進展,形成雷聲大雨點小,那馬的競選政見將如何兌現?兩岸牌一旦失效,馬的執政將被大打折扣。陳水扁也曾發表不少對兩岸關係動聽的言論,但他做不到又失信於北京和華府,終至一敗塗地。

英國大儒伯克曾說「謹慎是政治家最高美德」,因為國家領導人要處理的是國家整體利益的問題,而非個人理念情感問題,所以就必須小心慎重,這同孔子所強調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即要政要勿過亦勿不及,要之,改革的理想要有,但改革的方法要審慎。兩岸問題十分複雜又敏感,牽一髮而動全身,馬英九怎能不慎思明辨?怎能不深謀遠慮?急切求功不如漸進求實,才是善策。

2008/4/3 新新聞】

選舉已過 馬英甚言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85 陳毓鈞著)

馬英九接受訪問,說他是「台灣總統」,即將成為國家元首的人,居然用市井言語來表述憲法規定的身份地位,值得商榷。那金門和馬祖算什麼,他們也用選票選馬英九呀!

報導說在訪問中馬展現了自豪與信心的態度,在主觀上對自己有此認知是好的,但身為領導人也必須對客觀環境保持敏銳警覺性。譬如馬說「九二共識,全世界我講最多」,果真如此嗎?即使如此,馬也應知九二共識並不是機械式的語言宣示而已,它必須是一個有實質內涵的有機體,何況經過十五年,時空條件皆已大有不同。

在台灣方面,李登輝晚期已用「特殊兩國論」將九二共識內涵改變,陳水扁時期更是反對到底,這次大選泛綠選民亦不接受一中概念,九二共識是連結一中各表,馬才剛當選,內部的堅實共識尚未形成,馬英九在這議題上就必須講言慎行,不可給人民帶來不切實際的期待。

現在,馬已當選,北京對馬英九已超越選舉言語階段,正嚴肅地等待馬英九將兩岸政策講清楚、說明白。至少北京十分關注當年達成九二共識的三個基石,馬英九該如何處理。

第一,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中,北京認為這就是「兩岸同屬一中」依據,故主張台灣問題應由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但馬主張台灣未來應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決定。

第二,依據國統綱領成立的國家統一委員雖然被陳水扁終結,但北京和華府則一致認為,國統會只是被凍結停止運作,仍然存在。馬英九如何處理國統會問題,北京也等著看。

第三,當年台灣大多數人都認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今天卻有大多數人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那馬英九又將如何應對這一現象?北京也表關切。

英國大儒伯克曾說「謹慎是政治家最高美德」。馬英九即將主大政,面對台灣各種難題,真是千頭萬緒而又牽一髮動全身,特別是兩岸關係,不能不慎思明辨,謀慮而後動。

2008/04/01 聯合報】

馬玩平衡木 北京冷眼看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70 陳毓鈞著)
 
去年夏秋之際,馬英九對兩岸問題的若干發言,如「返聯公投」和「一台各表」等等,曾讓北京感到不滿、不安,內部有人批評指責。不過,胡中央全面檢討台灣形勢之後,仍認為主要是反扁反獨,對馬有所警惕即可,畢竟泛藍主政比泛綠麻煩要少,而且二O O五年胡與連宋所達成的共識不宜放棄。

所以在大陸輿論媒體方面就呈現出「痛批扁、小批謝、不批馬」之現象。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更重申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絕不改變。也提出要促進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包括兩岸可以簽訂結束敵對狀態的和平協議。

馬英九一審獲判無罪後,北京評估要出現兩岸和平發展新局面,必須安度三關,即馬二審獲判無罪,國民黨贏得立委選舉和馬的總統選舉。現在,第一、二關都已度過,尤其國民黨立委選舉大勝,更提高了順利度過第三關的機率。因此,對於馬英九關於兩岸關係的言論會更加注意關切,但也會以更冷靜理性和彈性務實的眼光來看馬英九。

二審之後,馬向國內媒體記者闡述他的兩岸政策,例如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同大陸談判政經問題,兩岸應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可以簽署和平協議,兩岸問題應由兩岸自己解決,不需要美國介入等等。北京知道,這是講給大陸聽的,也是國民黨基本的一貫立場,無特殊之處。不過,對馬說兩岸問題不需要美國介入之話,北京倒是很感興趣。

國民黨獲勝之後,馬出席有外國學者參加的國際研討會,他講兩岸政策時,就提出「不統不獨不武」,這個概念就是美國對台海現狀的定義。他又提到三十年到五十年的和平協議,這又是美國一些重要學者曾主張的「中程協議」之翻版。又馬英九說任內不會和北京談判統一議題,也是在安美國和日本的心,因為美日兩國都不願見到台海安全形勢驟然改變。所以說,馬英九的這些說法,是表態給美國看的。

為了勝選,為了不衝撞大陸和美國的利益,為了收拾陳水扁留下的爛攤子,北京十分清楚馬必須在中美台三方之間要做出一些平衡動作,實際上,北京在未來五年內有許多是要做,時七大報告中已指出民生問題是首要之務,包括住房、勞保​、生態、環保、社福、教育、減少貧富差距等等。祇要台灣不推動法理台獨,不發生內亂,北京是以和平發展為主軸,優先於兩岸經濟與文化的交流,政治問題不急。

易言之,中共雖為放棄中國統一的終極目標,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仍以先建立兩岸信互利的堅實基礎後,在謀求政治解決方案。

2008/1/24 新新聞】

馬英九拿香跟拜 北京火大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57 陳毓鈞著)
 
就在去年,馬任國民黨主席時,和其幕僚論述兩岸政策,都特別強調馬英九當選,兩岸關係會比民進黨來得好,台灣經濟也會更有前景。為什麼?因為國民黨堅持「一中各表,九二共識」,馬還常常跟別人說,「九二共識」是他任大陸委員會副主委時所主導的,他不可能會放棄它。馬也曾說「國統綱領」他亦費了不少心力,係具有前瞻性的文件。因此,國民黨的傳統主張立場,就成為馬陣營批判陳水扁以及民進黨若繼續執政將會使兩岸關係更加危險的選戰賣點。

不過,事隔不到一年,馬英九對兩岸政策以及國家定位的立場卻有了不小的轉變。

北京失望,馬拿香跟拜

許多北京涉台專家學者都注意到,特別費案發生後馬英九的民調不再居高不下;而在此情況下,馬的立場和主張就不斷出現反覆。有人指出馬實在「太想當總統了」,以致顧此失彼,陷入左右為難之境。也有人說馬英九想面面俱到,於是到處「討好」,言不由衷,失掉本色。

這些觀察大致針對馬的行事風格。然而決策層更重視到馬的言論和主張中所透露出的理念與信仰的問題。北京高層有人指出馬英九實在太令人擔憂,例如去年馬還提「終極統一論」,但被陳水扁攻擊後,馬便不再辯護觸及。又如修改國民黨黨章中關於中國歷史傳承一事,馬雖自辯事先不知情,但北京查證得知是馬陣營為了選舉而操作。

最令北京感到不滿與失望的就是陳水扁搞「入聯公投」,而馬英九拿香跟拜還沾沾自喜說稀釋了民進黨的選舉效應。北大一位涉台學者就說國民黨不要把共產黨當傻瓜,他表示誰不知道聯合國是由主權獨立國家所組成,「台灣」和「中華台北」是國家嗎?他看不出「重返」和「加入」本質有何不同,同樣是參加聯合國,國民黨玩弄文字遊戲,不如民進黨直截了當。
他又指出,在兩岸尚未進行政治談判之前,主張用中華民國名義參加聯合國,「豈不成了」兩個中國?像上述作為都是違背目前中華民國的憲法一中精神,身為法學教授又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的馬英九,真不知其中道理嗎?類似看法,據個人在北京觸及,的確所在多有,有人甚至點出說馬英九和李登輝、陳水扁亦有共通之處,都是機會主義者,祇是程度尚未嚴重而已。

隨波逐流,馬沒有原則

這一陣子,國民黨人士和一些學者跑到大陸替馬說情,說這都是為了選舉,選上後一切都好辦;又說馬英九這是「忍辱負重」,盼北京諒解。然而,北京偏不信這些歪理,已受夠了台灣政客的所謂「選舉語言」。他們認為馬是「隨波逐流,沒有原則」。偏偏馬在此時又提出「一台各表論」,跟著陳水扁競爭誰才是台灣神主牌。到此,北京大為光火,台辦官員說,以馬英九的學經歷以及出身國民黨的高幹家庭,還需要美國點醒他「入聯公投」是走向「宣布獨立」的一步?

兩年前,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時,在大陸聲望高、形象好,大多數人都歡迎。如今好景不再,不少人以對馬出現不屑與厭惡情緒。可是,類似情緒並沒有出現在謝長廷和蘇貞昌身上。為什麼?北京專家指出,那是因為馬英九的出身背景、省籍以及他過去之言行的關係,津習相比,反差實在太大。對於謝蘇的出身背景,北京都很瞭解,一些言行北京也不太意外;即使不喜歡他們的意識形態,卻沒有不屑的觀感。

也許馬陣營可以說北京不喜歡馬英九正可證明馬可以抗拒中共。問題是兩岸關係有這麼簡單嗎?何況馬英九還常大言他最有能力和北京談判尋求和解!目前,大家都很清楚,不管是馬還是謝當選,情況都不會比陳水扁差。不過問題是,如果謝長廷提出一套務實可行的方案來改善兩岸關係,同時也得到美國的支持,那馬英九敢說他若主政兩岸關係會比謝長廷好嗎?又如果在國家定位上,馬謝兩人也沒有什麼大差異,那馬英九和國民黨又有什麼法寶可以凸顯和民進黨的不同?北京涉台重要智囊這麼說,馬英九連深藍陣營都鞏固不了,那還有什麼能力去吸引淺綠陣營的票,馬英九連「本立而後道生」的道理都不懂,前途堪慮。

2007/9/6 新新聞】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學者:台灣大選考驗兩岸互信

2011-12-15 01:28 中國時報 【楊甜兒/台北報導】

 「明年不論誰當選,都將面臨歐債危機及中共十八大換屆關鍵問題,台灣內部也有不同程度的政治互信要重建。」淡大教授黃介正昨在漢青基金會舉辦的兩岸論壇上表示,關鍵是明年底美國總統大選、及秋季的中共十八大,華府及北京的變動都會讓明年五二○就職的總統產生極大壓力。

 台灣明年總統大選,選前兩岸關係受矚目,由前文化大學美研所教授陳毓鈞創辦的漢青基金會,昨舉辦兩岸論壇。旺報總主筆戎撫天表示,面對馬英九的選情告急,中方不能理解,或許會失望,但相信他們已準備好迎接台灣選舉結果,一旦有可能的變數,大陸將不會終止這三年多釋出的善意,只會「留校察看」。

 淡大美研所教授陳一新指出,「反中不可貴,台獨價更高,若為權益顧,兩者皆可拋。」原因還是在「怕失分」。他說,只要去中國化等意識形態不改變,就得花更多時間去彌補,民進黨前中國事務部主任顏建發則反駁,兩岸和平發展的變動性太高,美國因素才是主導兩岸關係導向。

 台大國發所兩岸關係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智聖則認為,兩黨的兩岸政策相當接近,都向「中間」靠攏,兩岸仍要回到雙邊制約的互信平台上,如何制度化,如何透過經濟、文化交流確保兩岸關係穩定,才是重點。

綠重本土、去中國化 北京憂心

2011-12-15 01:28
 旺報【記者張凱勝/台北報導】

《旺報》總主筆戎撫天昨天在漢青兩岸基金會舉辦的「兩岸論壇」表示,大陸對台政策的長期目標是「和平統一」,短期策略則隨客觀情勢變遷而調整,江澤民時代堅持一國兩制,現在強調和平發展,眼前則是幫助馬英九連任。

 戎撫天說,觀察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大情勢是往「寬」的方向走,即便明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判斷北京的作法是「停止官方交往,對蔡英文進入觀察期,不會洽簽新的兩岸協議,但既有協議會繼續執行。」

 比較馬英九與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戎撫天指出,兩人的共同點是向中間移動、採取模糊策略,尤其選戰開打後,馬英九自從公投決定兩岸和平協議議題失分,就不再凸顯兩岸政策主張,也未將兩岸政策當作競選主軸。蔡英文則是以「和而求同,和而不同」、「台灣共識」,一路模糊到底。

 但是在對中華文化與世界華人圈的認同上,戎撫天表示,兩黨出現極大的差異,國民黨認為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並認同台灣是全球華人圈之一;民進黨則強調台灣文化的獨特性與自主性,並將台灣區隔在華人圈之外。淡江大學美研所教授陳一新則指出,去中國化與教科書著重台灣本土意識才是北京所擔心的。

 陳一新說,北京並不擔心兩岸政治協議能否簽成,但對去中國化、對華人圈的認同,以及教科書中偏重台灣本土意識感到憂心忡忡,因為這代表台灣過去重視中華文化的意識形態已經改變,對台灣認同度提高,認同大陸降低。

 戎撫天與陳一新都提到馬蔡的兩岸政策都向「中間」靠攏,馬堅持「不統、不獨、不武」,蔡甚至說統一是未來兩岸政策的選項之一。不過,陳一新提醒,馬蔡在選舉期間趨向中間是正常的,這是為了選票,但選後就會回到統獨光譜的左右兩端。

 針對外界質疑「台灣共識」的內涵,前民進黨中國部主任顏建發表示,「台灣共識」強調的是民主程序,即便台灣選擇統一,也要有民主的儀式。他同時指出,根據《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是個主權獨立國家,依照憲法國名是中華民國,他說,大陸對台讓利的附帶條件是主權要讓渡給中國,但民進黨堅持兩岸交流不可傷及台灣主權,「主權是關鍵。」

 顏建發表示,如果蔡英文明年勝選,民進黨仍堅持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並和中國保持正常關係。

北京支持馬英九原因無它 就是維穩

新華社發展論壇
2011-12-08今日報導

(本報訊)北京大學臺研院客座教授陳毓鈞今天在《中國時報》發表評論表示,面臨台灣大選,北京立場一向明確,支持反對台獨並接受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候選人。不過,今年比較特殊的是,堅持參選而承認九二共識並主張兩岸一中的宋楚瑜卻遭到大陸學界和媒體的廣泛責難,最嚴重的指控係「若宋參選而導致馬下台,宋將成民族罪人」。

其實,北京內部對馬有意見並不在少數。例如馬上任後,不斷對媒體放話,說他有生之年見不到中國統一,又常講他任內絕不談判統一,也不敢公開表示他是中國人。最近,更將本是一件好事的和平協議,粗糙操弄得變成壞事,什麼公投、十項保證、未來四年沒機會洽簽和平協議等等,最後乾脆表示若連任「絕對不會」會見大陸領導人。這種言行讓主張兩岸應洽簽和平協議的胡錦濤真是情何以堪。還有為了表明他敢於對抗大陸,說他任內向美國買武器比李登輝和陳水扁任內加起來還多,一副吃定北京的模樣。

面臨這些作為,北京都是隱忍不發,真是成了紙老虎?當然,處於台灣大選年,基於以往的經驗,北京不願掀波作浪,但更關鍵的是主客觀因素使然。主觀因素涉及史觀的解釋及論述。自中共建黨以來,歷經國民黨容共、北伐、寧漢分裂、剿共長征、西安事變、合作抗日、國共內戰等等,甚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的東西冷戰,國共鬥爭史觀就形成大陸國家史觀的主流,影響所及,國民黨政權就形成台灣的代表,即使經過政黨輪替,北京仍以國民黨為主要交手對象,特別是2005年國共和解,雙方提出結束敵對狀態,洽簽和平協議的共同願景之後,持續強化國共互動關係就成為北京執行兩岸關係的主軸。儘管對馬個人有不同看法,然而馬畢竟不是國民黨全體,故偏向支持國民黨是必然的。

其次,所謂客觀條件主要是指經濟發展的考量。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台商對大陸的經濟成長貢獻良多,走到今天的地步,甚至對大陸的社會穩定亦有幫助。所以說,大陸對台灣讓利是正常的,因為這是一種互惠的關係。馬上任以來,不容否認,是兩岸經貿交流最密切穩定時期。目前,歐美日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大陸也面臨轉型的挑戰,尤其是涉及財富累積後的社會矛盾問題,如貪腐、貧富差距、環境生態、看病就學等問題,牽一髮動全身。所以,北京也不想改變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穩中求進」最符和北京利益。

還有,北京對民進黨的不信任也是北京挺馬的重要因素。北京高層從不諱言和民進黨打交道的八年是極不愉快的經驗。又從國家戰略目標來看,反對台獨是其核心利益,不會妥協。蔡英文任民進黨主席之後,對中華民國的說法雖趨於彈性,但要害是堅持「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這種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法理台獨」主張,北京不可能吞下。所以,在國家民族利益以及現實條件的考量之下,與一個長期打交道而三年多來已經建立溝通交流管道的國民黨,要比一個充滿變數的民進黨,對北京的需求是有利的。

最後,明年是中共領導換屆的一年,胡錦濤下習近平上,一切均以力求「平穩過渡」為最高原則,自然不希望台海生波。要之,北京對台灣選舉施加影響力就如同美國對涉及其利益的國家之作為一樣,台灣人民習慣就好,不必有過度情緒反應。

台灣學者:兩岸良性互動“九二共識”很重要

2011121420: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記者 董會峰

中新社台北1214日電(記者董會峰陳悅)多位台灣學者14日在此間指出,兩岸良性互動,“九二共識”很重要。

資深兩岸問題專家、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陳毓鈞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提問時說,對於目前的兩岸關係,還是將來的兩岸關係,“九二共識”都很重要。因為兩岸兩會1992年在香港舉行會談,隨後也確實達成了共識或共同意見,而近3年多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一系列協議,均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取得的。

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黃介正博士表示,最近大陸方面一再強調“九二共識”、沒有“九二共識”一切無從談起。對此,台灣藍綠陣營都應已知道“九二共識”對於兩岸關係的重要性。

 '一中'不可變,'台獨'不可行”。民進黨2012年參選人蔡英文日前拋出“台灣共識”、“兩岸對話工作小組”說法,是選舉動作。
《旺報》總主筆戎撫天認為,和平發展是當前兩岸關係的主軸,雙方的政治互信需要慢慢累積。
淡江大學教授陳一新表示,近3年多來大陸持續對台釋出善意,''讓利''之多前所未有。大陸對台政策保留一定彈性,但基礎是“九二共識”,堅持“

由漢青兩岸基金會主辦的第四次“兩岸論壇”14日下午在台北舉行,前民進黨大陸事務部主任、清雲科技大學顏建發博士,台灣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智勝,也分別就兩岸議題發表了看法。

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再論馬英九的「外省原罪」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05-107 陳毓鈞著)

所謂「外省原罪」觀念,從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角度來看,都是站不住腳的。它和民主政治所講求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更是背道而馳。今天,在台灣所形成的本土論述,帶有族群歧視和集體偏見的內容,而台灣在這種民粹主義的浪潮底下,失去了是非、公理、道義的原則,陷入了假民主、偽自由的境地。

害怕被貼上中國人標籤的馬英九,在選舉中經常高談民主化、自由化、全球化的價值。然而,他不敢面對中國(非中共)和中國人的本源和歷史,而想躲進台獨本土論述所塑造的「外省原罪」框框中,恰恰是和他所高唱的價值互為矛盾。

坦白說,做為第一個民選的外省第二代總統,馬應該掌握機會去建立真正的兩岸史觀,而非隨波逐流,切割中國人和台灣人的歷史臍帶。

馬英九任國民黨主席時,北京學者已注意到馬受「外省原罪」的影響。例如:他從「終極統一論」轉向「台獨選項論」;另外,馬團隊主張修改中國國民黨黨章,並有人建議將「中國」兩字拿掉。在連戰等多人反對下,雖然沒成,但北京已開始警惕馬英九的轉變。

實際上,去蔣化就是去中國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去蔣化過程中,包括用非法手段將中正紀念堂改名和去除「大中至正」,馬英九幾乎是悶不吭聲。今天,大陸正在重新評價蔣介石,但台灣卻想把保台建台有功的蔣介石掃地出門。李登輝說馬是親美派,北京許多學者頗有同感,一些人還認為馬會走從前「聯美抗中」老路,祇是蔣氏父子從未放棄民族主義的立場。

中國和中國人都是歷史、血緣、地緣、文化的傳承和觀念,連蔣經國都說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不過,在偏激本土化觀念下,造成把台灣和中國切割並對立起來,形成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論述。馬英九受此影響又為了選票,竟不太敢提中國人而極力強調他是「新台灣人」。

但是,涉及人的本質,就是歷史和文化的客觀科學知識的展現,真不知新台灣人和舊台灣人有何不同。鄭成功早說他是中國人,孫中山在海外搞革命也說他是中國人,連馬英九最景仰的蔣渭水也說他是中國人。那麼,馬英九為何總是顧忌提中國和中國人?

中共祇是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馬若無法分清中國和中共的不同,則必將使其兩岸政策只有見樹不見林。

大陸學者有人說,馬英九沒有文化主體性,所以維護「台灣主體性」的手段祇能是政治性的。因此,未來四年由美國主導台灣的大陸政策,是馬英九難以脫逃的宿命。

當然,我們不希望他的預言成真,因為台灣的利益不應該由外人所左右。也許馬英九目前還在隱忍,尚未顯露他的真面目。但是,外省人的第二代應對其父輩保護和建設台灣所付出之血汗感到自豪,但對其治理的政治過失則汲取教訓,進而反思探討,以「台灣心,中國情」來追求美好的未來。

2008/5/15 新新聞】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論馬英九的外省原罪

(擷自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第一部分 : 在北京看兩岸關係P.101-104 陳毓鈞著)


    馬英九起用賴幸媛出掌陸委會,的確是給近日來兩岸關係中出現的樂觀良好氣氛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北京的學者對賴幸媛並不陌生,她曾任陳水扁的國安會諮委,接觸過她的大陸人士皆認為她對中國有敵意,有強烈的台獨傾向。所以,以這樣的人掌陸委會又管海基會,北京當然會有疑慮,甚至影響到兩岸原來可以樂觀預期的雙方關係之進展。

    北京早已注意到馬當選後第一個請益的人係李登輝,而且談了三個小時,已關注馬英九的兩岸政策會不會受李的影響。因為李迄今仍被北京視為台獨份子。蕭萬長、陳添枝、鄭瑞城都是與李關係密切的人物,如今李登輝信徒賴幸媛又掌重要位置,北京表面不動聲色,私下卻怒氣難消。

    這兩年來,馬英九在兩岸議題上的發言反覆不定,前後矛盾,早令北京關注並有系統地對他做深入剖析探討。馬投入大選,基於「主力反扁」,北京對馬亦不願多說。馬當選後,北京也是保持低調的聽言觀行。沒想到博鰲論壇才剛開始吹起的春風,忽然之間要變成秋風。大陸有一派學者認為馬堅持用本省人掌大陸事務(江丙坤、賴幸媛)和國防事務(陳肇敏),來自於他受所謂「外省原罪」的影響不小。

外省原罪太沉重 馬上仍受制於此

    所謂「外省原罪論」出現於李登輝時代。當時李登輝接替大位,中央全力仍握在外省集團之中,李為突破現況,便以拉一派、打一派分化外省勢力。另外,運用本土觀點,拉本省力量以包圍外省勢力,例如製造「外省人欺負本省人總統」輿論等等。李推民主化,又藉機把國民黨的威權統治往外省人身上推,然後在和大陸進行國際爭鬥時渲染中共打壓。李進行本土化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要鞏固本省勢力的政治權力,讓外省人為其所用。但是搞本土化總要有個既有效又有殺傷力的工具,於是「外省原罪」的觀念就逐步地浮上檯面。

 事實上,「原罪」觀念是來自於基督教神權論。為了推廣基督教,耶穌及其門徒就宣傳人一生下來就帶有原罪,而這種罪惡如要消除就必須信仰基督教,才能獲得上帝的救贖,而於死後上天堂。歐洲在現代化之前是政教不分的時代,甚至到當代,宗教也常常是從事政治鬥爭的工具。基督教的李登輝當知如何運用原罪論來鞏固他所創造的本土政權。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在本土化大浪潮之下,冷戰時代的政治受難案件就不斷被重新檢驗。由於有政治力的操作,於是形成國民黨「外來政權 = 外省人政權 = 中國人政權」的邏輯,然後經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的發酵,就變成中國人欺負台灣人,而再對照台灣歷史,就成為外省人欺壓台灣人的歷史影像。外省人在台灣人口中占少數,這種論述對外省第二代造成心理上的極大壓力,特別是出自外省權貴家庭的子弟,不知不覺之中就受到原罪觀念的影響。

 特別是民進黨執政後,確立「中國/台灣」二分法,提出「愛台」和「賣台」論,使國民黨過去所建立的兩岸史觀、民族意識及國家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蝕,讓外省人原有的自信不見了。

 馬英九在台北市長任內,特別關注二二八受難家屬就是上述的心理反應。關心反省是必要,但馬的言行卻常常過度討好,失去理性公正思維,顯示了馬對台灣史和國共鬥爭史的膚淺,對二二八事件真相也是一知半解。

正確史觀不復見 藍綠都要負責

 二二八發生時,中央政府和絕大多數外省人尚未來台,而性質是統治腐敗造成民亂,又有政治力介入,例如前台籍皇軍人士和共產黨起義軍,而後政府派軍壓陣。悲劇的是二二八中,外省人被虐殺也不在少數。所以說,外省人要背負甚麼罪惡?那是政府的責任以及國民黨高層應負的過當行為,干外省人何事?

 再說白色恐怖時期(一九五O至一九六O年),是冷戰時期美蘇對抗下,全球許多地方都發生的悲劇,不是台灣獨有。在台灣被迫害虐殺的人,外省人不比本省人少,他們都是具左翼思想的社會菁英,其對台灣造成傷害的程度要比二二八嚴重。但今天卻祇見到有二二八紀念館或公園,甚至國定假日,然而為什麼沒有白色恐怖受難者立碑?難道是因有中國共產黨因素,就不敢面對歷史真相?

 馬英九從台北市長到任國民黨主席時,最讓人不解的是,在本土化論述和台獨思想衝擊下,他不能夠理直氣壯的替國民政績辯護。國民黨治理台灣在政治上、人權上確有過失錯誤,但蔣氏父子在經濟上、文教上、軍事上、外交上的成就卻不容否認,整體而言是功大於過。

 試問,若沒有蔣介石,台灣早就被中共解放,台灣也無法在國際上和北京周旋。有功要自我肯定,有過要反省檢討,但國民黨卻一路挨打。蔣介石來台後就宣布要建設台灣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並建成舉世矚目的反共復興基地,這難道不是愛台灣的好證明?

2008/5/8 新新聞】

馬英九的變與兩岸大勢

陳毓鈞 著
出版者 : 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

序言

馬英九的「變」

一九七0年代初期,我們在輔大搞保釣,馬英九他們在台大搞,從而知道了這個人。參與救國團活動時,見過馬幾次,因而認識了他。不過,對他比較熟識,是到了美國留學以後。當時,旅美學生運動有兩個面向,即反共和反獨。我們在華府運作,馬他們在波士頓。

其時,馬英九有個特色,即「只搞文鬥,不搞武鬥」,他透過留學生刊物《波士頓通訊》發表一些愛國文章,文中充滿愛中國、愛民族的立場,令人印象深刻。

比較六、七0年代的美國留學生,馬英九是十分幸運的。他有一個在蔣經國救國團系統工作的父親,哈佛畢業後,立即由當年駐美代表錢復和旅美學人領袖丘宏達寫信給蔣推薦,因而隨即到蔣經國身邊當英文翻譯,爾後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局長。在蔣經國風燭殘年之際,以三十七歲出任國民黨副秘書長,跌破許多人眼鏡。從此在官場上平步青雲,直到與李登輝掃黑理念不和,辭去法務部長一職。然而,馬在官場上的一帆風順,卻使他保持「不沾鍋」習性,無法深入群眾,與民間疾苦保持距離,也就是說缺乏群眾魅力的政治性格成為他日後從事選舉政治的致命傷,而不得不用「討好」來取代「求好」的決策風格。

回國後,和馬英九有比較多的接觸,對他仍保有熱血愛國青年的良好印象,特別是他在制定《國家統一綱領》中的發言與作為,得到許多朋友的讚賞。有好一陣子,他也經常以此為榮。馬選台北市長時,我們全家出錢出力幫忙,競選連任時也是全力幫他拉票,選總統時亦復如此。不過,二00六年左右,我發現馬英九以逐漸在進行「轉變」。

馬英九首任黨主席任內,他的團隊傳出要將「中國國民黨」的中國去掉,引發國民黨元老和北京的高度關注,後來透過發言人雖然否認,但餘波盪漾。馬訪問歐洲回來後,說是去向陳水扁總統報告,然而兩人辯了九十分鐘,馬沒占到便宜。隨後,陳不斷批評馬的「終極統一論」,馬從此絕口不提。大約在同時,國民黨的文宣部門出現「台獨選項論」,震撼了北京以及深藍陣營。

馬一心一意「想做總統」,辭去國民黨主席後,更向本土化靠攏。他引用李登輝「新台灣人」概念加以包裝而大談台灣是移民社會,早來晚來都是台灣人。這本無可厚非,但成為台灣人並不需要否定祖先的來源。像在美國,就有華裔、日裔、韓裔、印度裔等等,但沒有人會去否定自己的本源。然而,馬英九對「中國人」卻避之惟恐不及,只敢說自己是「華人」,他的恩人蔣經國卻明說「台灣人也是中國人。」馬曾說他死了燒成灰也是台灣人,在大陸就很引起反感。

堂堂正正中華民國總統,竟不敢提「中國」兩個字,而不斷強調他是「台灣總統」。我曾為文批評他的作法,如此將金門、馬祖的人民置於何地 ? 馬英九曾經高唱過「中國一定強」歌曲,而對於我們這一代十分清楚「中共非中國」的人來說,他對中國的遮遮掩掩,實令人憤慨!

馬英九就任總統之後,曾做了一件十分愚蠢和膚淺之事。他藉蔣經國百年誕辰之時,透過他和蔣的合照,有意將自己塑造成蔣的接班人。問題是他對蔣瞭解多少​?蔣對他又認識多少?他是蔣經國在最後歲月時才到蔣身邊工作。他對蔣的瞭解以及蔣對他的認識,怎能比得上長期在蔣身邊的周應龍和宋楚瑜?一位在美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受教,又在美國待過不少時日的馬英九,腦中竟然還有威權時代的「接班人思維」,實在令人遺憾。

凡是懂民主政治的人,都知道要依憲法治理國家,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然而,馬卻在就職演說中公然提出「不統」政策,這等於是「違憲」之舉,是馬英九言行中最不可原諒之事,中華民國憲法雖經過修訂,但仍沒放棄中國終極統一目標,仍然是一中憲法,這一點馬當然知之甚明,但為了政治他犧牲了立國的憲法精神。尤有甚者,他還沾沾自喜地向外國媒體表示在他任內的政策就是「不統、不獨、不武」。

所謂「不統、不獨、不武」是一九九0年代美國柯林頓政府所提出符合美國在台海地區的戰略安全利益政策。如今,馬英九拾人牙慧,還加以宣揚,證明他還跳不出美國的掌心。日本媒體曾十分擔心馬的親中傾向,但政治老將李登輝告訴日本人說,馬英九祇會親美不會親中,因為馬怕死了被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而他的心腹幕僚亦大多是外省第二代,由於受到「外省原罪論」的誤導,他們不敢親中。

馬英九曾多次向外國媒體表示,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兩岸的統一,還曾強調這要費數十年功夫。這在以兩岸統一為國家目標的北京聽起來十分刺耳。誠然,馬的觀察有其客觀依據,但在兩岸努力維持和平現狀,走向和平發展道路之際,話有必要說得這麼白嗎?眾所周知,決定台海安全的人是華府與北京而非台北,即便你不求美國保護,基於美國國家安全利益,他也會不請自來;而即使你請他來保護,他也不見得會來。至於兩岸,雖然目前戰爭風險很低,但並不表示就不會發生戰爭。所以,馬英九常說幾年內不會有戰爭,這種話還是少講為妙。

馬英九的變不是由量變到質變,而卻是突然的質變。有人說他掩飾得好,有人說他忍辱負重,但有一點無法不認,他是一個說話經常改變調子的人,是一個見民調而見風轉舵、隨波逐流的政客。

本書中的大部份文章,是本人在北京養病時所寫的文章,交由本人學生楊蓮福主持的博揚出版社出版,並由另一位學生彭志平負責編排,在此要一並感謝他倆的辛苦。



陳毓鈞 序於
台北南陽大廈
00年六月

漢青兩岸基金會 第四次「兩岸論壇」

漢青兩岸基金會
第四次「兩岸論壇」


時間:2011121414:00-17:00

地點:福華飯店四樓402

主題:比較「馬蔡宋」的兩岸政策

主持人:陳毓鈞 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
北大台研院客座教授

與談人:戎撫天 旺報總主筆

陳一新 淡江大學美國所教授、前立法委員

顏建發 前民進黨大陸部主任

黃介正 前陸委會副主委

王智聖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
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北京看台灣大選…穩中求進

2011-12-08 中國時報A15【陳毓鈞】

面臨台灣大選,北京立場一向明確,支持反對台獨並接受九二共識的國民黨候選人。不過,今年比較特殊的是,堅持參選而承認九二共識並主張兩岸一中的宋楚瑜卻遭到大陸學界和媒體的廣泛責難,最嚴重的指控係「若宋參選而導致馬下台,宋將成民族罪人」。

其實,北京內部對馬有意見並不在少數。例如馬上任後,不斷對媒體放話,說他有生之年見不到中國統一,又常講他任內絕不談判統一,也不敢公開表示他是中國人。最近,更將本是一件好事的和平協議,粗糙操弄得變成壞事,什麼公投、十項保證、未來四年沒機會洽簽和平協議等等,最後乾脆表示若連任「絕對不會」會見大陸領導人。這種言行讓主張兩岸應洽簽和平協議的胡錦濤真是情何以堪。還有為了表明他敢於對抗大陸,說他任內向美國買武器比李登輝和陳水扁任內加起來還多,一副吃定北京的模樣。

面臨這些作為,北京都是隱忍不發,真是成了紙老虎?當然,處於台灣大選年,基於以往的經驗,北京不願掀波作浪,但更關鍵的是主客觀因素使然。主觀因素涉及史觀的解釋及論述。自中共建黨以來,歷經國民黨容共、北伐、寧漢分裂、剿共長征、西安事變、合作抗日、國共內戰等等,甚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的東西冷戰,國共鬥爭史觀就形成大陸國家史觀的主流,影響所及,國民黨政權就形成台灣的代表,即使經過政黨輪替,北京仍以國民黨為主要交手對象,特別是2005年國共和解,雙方提出結束敵對狀態,洽簽和平協議的共同願景之後,持續強化國共互動關係就成為北京執行兩岸關係的主軸。儘管對馬個人有不同看法,然而馬畢竟不是國民黨全體,故偏向支持國民黨是必然的。

其次,所謂客觀條件主要是指經濟發展的考量。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台商對大陸的經濟成長貢獻良多,走到今天的地步,甚至對大陸的社會穩定亦有幫助。所以說,大陸對台灣讓利是正常的,因為這是一種互惠的關係。馬上任以來,不容否認,是兩岸經貿交流最密切穩定時期。目前,歐美日經濟狀況不是很好,大陸也面臨轉型的挑戰,尤其是涉及財富累積後的社會矛盾問題,如貪腐、貧富差距、環境生態、看病就學等問題,牽一髮動全身。所以,北京也不想改變穩定發展的兩岸關係,「穩中求進」最符和北京利益。

還有,北京對民進黨的不信任也是北京挺馬的重要因素。北京高層從不諱言和民進黨打交道的八年是極不愉快的經驗。又從國家戰略目標來看,反對台獨是其核心利益,不會妥協。蔡英文任民進黨主席之後,對中華民國的說法雖趨於彈性,但要害是堅持「台灣已是主權獨立國家」這種從中國分裂出去的「法理台獨」主張,北京不可能吞下。所以,在國家民族利益以及現實條件的考量之下,與一個長期打交道而三年多來已經建立溝通交流管道的國民黨,要比一個充滿變數的民進黨,對北京的需求是有利的。

最後,明年是中共領導換屆的一年,胡錦濤下習近平上,一切均以力求「平穩過渡」為最高原則,自然不希望台海生波。要知,北京對台灣選舉施加影響力就如同美國對涉及其利益的國家之作為一樣,台灣人民習慣就好,不必有過度情緒反應。

<作者係北京大學台研院客座教授 >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虎頭蛇尾的「馬式和平協議」

陳毓鈞
(北京大學台研院客座教授)

在APEC高峰會上,連戰向胡錦濤提及和平協議一事,但胡沒有回應。較之於二○○五年的「胡連會」上,兩人熱議和平協議,真是不可同日而語。胡錦濤不表意見讓連戰唱獨腳戲,其中自有文章。北京在國共和解之時,早已明講兩岸應結束敵對狀態並簽和平協議,而國民黨亦早已將此列入國民黨的政綱。若朝此一方向努力推進,對兩岸人民自是一件好事。然而,馬公開提出和平協議主張之後,北京竟冷淡對之,還表示不希望台灣任何政治勢力對和平協議進行選舉操作。

一件本是好事的事情竟變成壞事,令人遺憾!那麼主要的原因在於馬英九本人對和平協議的粗糙運作以及不能信守原則立場。馬提出和平協議後,其實反應不錯,民調多數支持。不過在民進黨批他想「賣台」及和平協議是「統一協議」後,卻說協議要經由公投,然後藍營內部反彈後,竟又說公投只是選項之一,還特別提出和平協議的「十項保證」,愈說愈不明確,躲躲閃閃。等到此一議題被吵得沸沸揚揚之後,馬英九上電視接受專訪時竟然說在他四年任內「若連任」,將不會有機會洽商和平協議了。此言一出,大眾一頭霧水,咸認做不到的事情為何要講?尤其像和平協議這種重大事情,怎能輕率出口並出爾反爾,將一件有正面積極意義的事弄得人心不安,導致馬的民調下降,加深其決策無能、領導不力的印象。

馬英九這次出包,實際上是咎由自取,自亂陣腳。

這些年來,馬英九不堅守理念原則而立場搖擺並隨波逐流的決策風格已不在少數。例如他任黨主席時,為了選總統爭取所謂中間選民,國民黨竟登「台獨選項」的廣告,被批後才又說反獨立場不變。他到歐洲訪問後,回台去向陳水扁「報告」,兩人辯論憲法的終極統一論,之後被民進黨猛攻,從此馬絕口不說「終極統一」。選國民黨主席時他還以參與制定「國統綱領」為榮,但選總統時他就避之唯恐不及,選上後還炮製一個「不統不獨」,而中華民國憲法精神係「終統反獨」。從統一到反獨到台獨選項到不統不獨,難怪馬英九不敢公開承認是中國人,只敢說他死了燒成灰還是台灣人。

和平協議事關兩岸追求和平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更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關鍵基礎。和平不是說台灣就不要防衛,而是說兩岸可以透過政治協商以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謀求安全的保障安排,並且完成更大的包含經濟、文化、社會等交流的架構。如此,台灣就不必向外大量購買武器以製造兩岸緊張對抗,甚至要和美日進行軍事合作來遏制中國復興,損害民族利益。

最近,我們看到馬政府的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在美國倡言美軍留在亞洲,牽制中國的崛起。馬英九為證明他不是軟腳蝦,公開說他任內比李登輝和陳水扁任內加起來,購買的美國武器更多。如果馬英九有這種心態和想法,那他提出和平協議就是居心不良,想騙大陸同胞。不過,他的選舉操作,證明是偷雞不著蝕把米。◆

從挨打挨餓到民族復興(下)

「紀念中華民國百年座談會」
紀錄編輯部 整理

就算和平獎給了達賴和劉曉波,而不給鄧小平,那麼馬英九上任之後將六十年來台灣海峽戰爭的危險度降到幾乎是零,國際媒體有人認為諾貝爾和平獎應該是頒給馬英九,而不是給歐巴馬,「此馬非彼馬」。請問歐巴馬何許人也?歐巴馬當總統之後,繼續伊拉克、阿富汗的戰爭,還發動對利比亞的進攻侵略,戰爭販子竟然能得諾貝爾和平獎,公理何在?

在此情形下,涉及價值判斷的問題,他們還要罵中國,中國哪裡對不起別人了?中國三十年來,人民用自己血汗勞動提供發達國家廉價商品,中國帶領周邊國家共同經濟發展,從來沒有對周邊國家進行任何掠奪。中國到今天為止,沒有在全世界各地派駐一兵一卒;中國在自己的領土之外,沒有佔領別人一寸一分的土地,反而還有土地被別人佔領。因此,中國要崛起,除了解決的挨打、挨餓的問題之外,還要解決挨罵的問題,這就要建立起中國獨立自主的文化價值。

中國文化簡言之是「王道文化」,王道文化要從中國形成的原始型態開始理解。中國是由氏族聯盟,進入到宗法封建,沒有經過歐洲的奴隸社會與奴隸制度。奴隸是從戰俘來的,因為中國是血緣關係,內部雖有戰爭和俘虜,但無法形成奴隸社會。例如殷伐夏桀,桀被殺,但是夏的氏族並沒有被滅,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還存在;武王伐商,商的氏族亦未被滅。氏族關係是血緣關係,宗法封建也是血緣關係,因此要團結血緣關係,就必須要「親親」,故《孟子》講「親親,仁也」,《中庸》講「仁者人也,親親為大」。要如何「親親」,就必須「和為貴」。中國文化從原初形成是以血緣關係、以和平為聯繫的道德體系,形成王道文化。

以孫中山的話來講,王道文化是講仁義道德,尤其中國有「和平」這個偉大的道德,我們要將和平的道德推廣到世界各地。

孫中山反對進化論、反對弱肉強食、反對優勝劣敗、反對物競天擇,他認為宇宙有三種進化,一是物質進化時期,二是物種進化時期,三是人類進化時期。在第三個時期大家應該合作、和諧,共同幫忙、共同進步。

胡錦濤的重要講話裡面,也向全世界宣佈,中國願意同世界各國人民堅持長久的和平,創造和平、和諧的社會。胡錦濤的說法和孫中山的說法是一致的。孫中山沒有能夠看到中華民族的復興,而胡錦濤吹響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

孫中山在他的遺言裡,一再告誡中國的後人,將來中國強大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帝國主義一般,去滅人的國家,我們應該要對弱小民族的苦難有所瞭解、濟弱扶傾,世界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繁榮、共同進步。如果中國文化能夠復興,能夠取代西方近代的弱肉強食、物競天擇的道德,我相信人類應該會更美好!

思想全盤西化是台灣最嚴重問題
黃光國:剛才主席談到「文化異化」的現象,這是很嚴重的問題,這跟曉波談的價值判斷絕對有關聯。我想先從一個故事講起,今年元月28日中央研究院在政大召開中華民國建國百年來各領域學術發展的研討會,自然科學領域我沒參加,不敢妄加評論。在社會科學各個領域的報告,我都參加了。我從頭聽到尾,結論只有四個字:「全盤西化」。

在政治學方面,朱雲漢(編按:台大政治學系教授)與其他兩位學者林碧炤、蕭高彥的報告指出:我們的政治學研究,從理論到研究方法,都是從西方移植進來的,沒有自己的。這樣的趨勢,不能產生原創性的知識貢獻,也沒有辦法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沒引起太多學術界的反省。

經濟學是中研院院士于宗先報告,他說經濟學者分兩派,一派是數理派,一派是實務派,前者將西方的數理模型拿來,套進台灣的統計資料,大量製造論文,在國際學刊上發表。這派學者很受歡迎,有的當院士,有的當講座教授。實務派針對台灣問題在報紙上發表文章,當政府的顧問,相當辛苦,但沒有學術地位,被學術界瞧不起,認為他們只會耍嘴皮、作秀。這是台灣學術界的怪現象,我們平時講「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台灣則是「學用分離」,學術歸學術,實用又是另一回事。

教育學方面,是由師範大學教育系周愚文教授報告,他說在1980年代的「社會科學本土化」興起之後,當時的教育學界也普遍認為:教育領域最應該本土化,因為教育是百年大計,不可能將西方的教育整套搬來台灣照抄。雖有這樣的反省,說了半天,事實上也沒發展出自己的理論。

我認為:這是台灣最嚴重的問題。思想全盤西化,民族如何復興?現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已經面臨了很大的困境, 西方學術界提出的許多理論都發生了問題,我們的學術界卻沒有反省。美國現在的經濟危機非常嚴重,例如佔人口99%的民眾發起佔領華爾街、佔領華盛頓的群眾運動,抗議1%的資產階級。歐盟也是,老牌殖民國家像葡萄牙、西班牙,現在變成了「歐盟四豬」;西方文明、科學、民主起源地的希臘,在經濟問題上一點辦法也沒有。可是我們的教科書還是照搬西方那套,學校裡教的理論,都是以西方個人主義文化作為預設而建構出來的,沒有例外。我在台灣推動心理學本土化三十年,曾經出版《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這本書在美國心理學會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我已經翻譯成英文,外國書商建議把書名改成《中國心理學的基礎:儒家社會關係》,書商看好這本書的銷路,因為中國崛起。我最近又出版了另一本書,題為《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指出:西方的心理學理論都建立在個人主義的預設之上,其實非西方的文化大多不是個人主義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便可以建構出一系列的理論,來解決自己本土社會中的問題。

但是,今天台灣的社會科學缺乏反省,學術界全盤西化,盲目套用西方理論,難道大陸學術界沒有全盤西化嗎?其實是一樣的。剛才曉波兄說「摸著石頭過河」代表中國農民素樸的哲學,也說「黑貓白貓,會抓耗子就是好貓」,其實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理論,可以解決社會問題,只好學習西方,套用西方理論。我經常問大陸朋友,在經濟起飛初期,可以「摸著石頭過河」,但是當你發展到GDP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如果還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理論、還盲目跟著西方走,前面就是萬丈深淵,再「摸著石頭過河」,可能就會滅頂。大陸學界也跟著全盤西化,在西方社會摔得頭破血流的今天,大陸如果盲目跟風,能夠全身而退嗎?

大陸學界也是全盤西化
今天大陸雖然有許多建設成就,但是新生的社會問題還是多得不得了,如貧富懸殊、汙染等等,不是盲目套用西方理論就可以解決的。所以,今天我們談民族復興,不能只是空談或喊口號,一定要吸收西方的長處,建構能夠解決自己社會問題的理論,針對問題,解決問題,不能只是口號治國。

大陸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寫過一本書《一個中國學者的世界話語》,書中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他說學術界要想解決當前的問題,必須要進行「雙重救亡」、「雙重啟蒙」,意思是一方面要瞭解自己的文化傳統,另一方面不能忽視西方文明的優點,借重西方文明的優點,來發展自己的文化,建構自己的理論、解決自己的問題。我覺得這個提法很好、很正確。我推動本土心理學,在台大教西方科學哲學,將二十世紀整個西方科學哲學的發展寫成一本書《社會科學的理路》,其中包含五個大典範,以此告訴學生,如何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自己的理論。

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曾經提出要請兩個洋菩薩來救中國:「德先生」與「賽先生」。其實如果沒有把西方科學哲學真正搞懂,所謂的「德先生」與「賽先生」都只是口號而已,根本沒辦法真正落實。我向學生強調,要建構自己的社會科學,一方面要懂西方文明的精髓,另一方面要懂自己的文化傳統。現在台灣的大學裡,很多中國文化的課程都被廢除掉了,學生也不覺得重要,對中國文化覺得很疏離,這就是學術界的「異化」,只對西方理論有興趣,對中國文化沒興趣,這也是「教改」所要達成的目的。

今年暑假開學之後,台大開始有大陸學生來念學位,我們設立了一個「民盟書院」,利用網站,招收大陸學生,說明社會科學本土化的重要性。我原先以為這個題目很冷僻,結果效果還不錯,第一次來了三、四十個人,學生也很熱心討論相關問題。

回到今天的主題,學術界在從事青年教育的時候,如果沒有建構出自己的社會科學,都是在用西方的理論,我覺得很難談什麼民族復興。剛才提到的「異化」,這種例子還多得很,只要是全盤西化,你想做什麼事情,一定會有人扯後腿,像《大江大海1949》這本書的主調就是全盤西化,以西方的價值觀來看兩岸的歷史發展。假設我們下一代,所讀的理論都潛藏著西方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各位可以思考後果是什麼。我希望學術界的朋友一起努力,推動本土化的社會科學。

張亞中:非常榮幸有機會來參加這個深刻的座談會。這兩天是非常重要的時刻,10月10日是中華民國百年國慶,我們作為中國人的一分子,來回顧中華民族如何從挨餓、挨打,到現在在世界上還有一席之地。我從歷史來回顧、反省我們曾經走過的道路,以及如何繼續往前走。

這兩年內我們拍了《百年中國:迷悟之間》紀錄片,作為中華民國國民送給自己國家的百歲生日禮物;也是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為我們在這百年來現代化中所努力、奉獻、犧牲的人所做的紀念。

孫中山要「打不平」不是「打天下」
百年前孫中山為什麼要革命,一言以蔽之,即孫中山不是要「打天下」,而是要「打不平」。民族主義是要用來對付外國人,讓中國變成獨立自主的國家,不再受壓迫;民權主義是要為國人打不平的,希望國人沒有君主、專政,五族共和、平等相待;民生主義是要來打富人、打財富不平的。

今天大家在討論「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很多人在為革命做翻案,他們認為當時如果走向君主立憲,中國會更好。我的反省是,很難說革命是成功還是失敗的,這個問題要擺在歷史的長河來看。孫中山為何沒有接受君主立憲,一個原因就是他要打不平,對外而言,他認為滿清的腐朽,為求生存而與帝國主義結盟,包括割讓台灣、簽訂不平等條約、賠款,故孫中山反對滿清。

孫中山也反對軍閥,因為軍閥為本身利益也會和列強勾結。擺在這個脈絡下,孫中山的革命有其歷史意義。從推翻滿清、建立共和來看,我覺得孫中山的革命是成功的。但是孫中山的理想很難實現,他自己也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就是中國的現代化道路還沒有成功。

我歸納孫中山思想為八個字:國強民富、天下為公,這八個字應該擺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來思考。這部紀錄片《迷悟之間》,「迷悟」是佛教用語,不是「是非之間」,也不是「對錯之間」,表示人生很多決策的時候,礙於自己知識不夠、視野不夠,而誤判情勢。因此,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迷」的時間多、「悟」的時間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事希望一蹴可幾、一步登天、馬上改變,這就是「迷」,不是「悟」。但是,「迷」之後會產生「悟」,我們必須在「迷」中「醒悟」。

在中國的現代化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學西方船堅砲利,後來發現這只是個「迷」。後來又學西方的維新變法,同樣還是個「迷」。孫中山的革命推翻了滿清,但是中國軍閥割據。到了五四運動,以為只要學「德先生」、「賽先生」,以為「全盤西化」才能救中國,結果還是沒有如願以償。後來認為要走共產黨的道路才能救國家。事後看來,這些只是讓中國陷入更多的紛爭,因為大家都犯了第二個錯誤:過於急躁。中國這一百年來都是在現代化中不斷嘗試的過程。很遺憾,絕大多數時間大家是對抗、視對方為寇仇的。真正大家把中華民族看成一個命運共同體,第一次就是在日本侵略中國,大家不分南北、不分男女共同抗日。抗戰八年之後,又陷入內戰,1949年之後,兩岸隔海分治繼續打。

孫中山為什麼要革命、要推翻滿清、要推翻軍閥,就是因為背後的帝國主義。帝國主義看到中華民國好不容易北伐成功,進入黃金十年,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孫中山與共產黨相信蘇聯,之後日本又來了。二次大戰後,一個帝國主義是蘇聯,另一個是美國,這兩個帝國主義讓死傷上千萬的中國人在舊金山和會中缺席了。

直到今天,帝國主義另一個精神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披上資本主義的外衣之後,所向無敵,這也是孫中山要打破的大富人、打破資本家、打破社會不平等。

馬英九展現出來的是「偏安」
我們從中華民族百年的歷史來看,就是在追尋最好的現代化過程。百年中國也給我們另一個啟發,就是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未來在這兩條路上,必須繼續往前走。

我們來回顧國慶的談話。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邏輯上來講,辛亥革命與共產黨沒有關係。由於兩岸的問題,北京這幾年來一直在搶辛亥革命的話語權,包括這次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辛亥革命的紀念,既然台灣不來詮釋,那麼北京就來詮釋。其次,中共想做為辛亥革命的傳承者,取得辛亥革命的正當性,他們的邏輯是,辛亥革命只是表面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到共產黨取得政權之後,在大陸實現民族復興,而共產黨的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續。因此,北京把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搬出來,談國家統一、國強民富。最重要的是,北京談路線的問題,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以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才是真正的道路。

接著來看馬英九在國慶講些什麼。這幾年來,包括今年的元旦,馬英九所展現出來的是「偏安」。這次國慶講話,馬英九說「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家,台灣是我們的家園」。在中國文化的語境裡,「國家」是視為一體的,馬英九特別講一個是「國」、一個是「家」,在某種概念上,他開始區隔「國」、「家」了。雖然馬英九沒有回答中國大陸是不是我們的「家」,但是從他國慶文告的語意來看,中國大陸不是他在文告裡要談的「家」。

其次,馬英九說要建立強大的軍隊來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但是,既然我們的主權涵蓋全中國,這裡不會是向美日捍衛主權,而是向中國大陸捍衛我們的主權。他的邏輯就有問題了,一方面主權涵蓋全中國,另一方面又要捍衛中華民國的主權,馬英九在所有論述不敢說出來的,就是「隱性的獨台」與「隱性的偏安」。相對的,蔡英文已經講得很清楚「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是中華民國」,她走得是「顯性的獨台」,擺明了中華民國就是台灣。但是馬英九也向北京呼籲,他們應該走孫中山的自由、民主、均富的道路,也就是「天下為公」。因此,今天兩岸各自繼承了孫中山道路的某一部分,北京繼承了「國強民富」,台灣自認為是「民主、自由、均富」,但是其實大家都沒有做到。

我拍這個紀錄片的最後畫面,請了兩位得道的高僧,一位是代表天主教的單國璽樞機主教,另一位是代表佛教的星雲大師,由他們來為「百年中國:迷悟之間」開悟。這兩位宗教領袖,以非常高的觀點,例如單國璽樞機主教提出用「和平」、「關懷」、「一家人」,星雲大師提到要用「慈悲」、「和平」、「相互對待」,畫面最後帶到「天下為公」。也就是說,中華民族走向下一個百年,我們要的,就是孫中山所昭示的「國強民富、天下為公」,但是「天下為公」才是所有問題的現代化基礎。因為如果「國強民富」跟美國、日本、德國一樣,只會給世界帶來更大的災難。

自19世紀以來,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崛起,這些國家的崛起都給人類帶來不必要的災難。而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古國,中華民族崛起的意義和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不一樣的,中華民族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完整的文明體系。我相信未來中華民族的復興,不是純粹經濟、物質文明的復興,而是文化與文明的復興。在西方的思想裡沒有「天下為公」,西方都是以個人主義為基礎、以資本主義為手段,不斷創造自利的利益、剝奪社會的資源,最後取得大善人的姿態,再以施捨的方式捐款出去。

中國的社會,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為公」的信念,這是紀念辛亥百年、討論中華民族從挨餓走向另一個階段的時候,不能忘記的民族使命。

兩岸就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在兩岸共同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彼此應該欣賞對方的長處,而不是急著消滅對方,兩岸必須互相尊重與關懷,共同來追求孫中山所說的「國強民富、天下為公」。

國家尚未統一 革命確實尚未成功
陳毓鈞:最近這幾年,「正統」不斷被讓出去,連號稱要捍衛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權,今天也走向「獨台」的道路。讓我們感到荒謬的是,馬英九堂堂正正是中華民國的總統,可是他每次碰到「中國」或「中國人」,他就躲躲閃閃、避之唯恐不及。連中華民國國家元首,面對國家認同的心態,都讓人不可理解。未來讓大陸感到中華民國已「異化」到他們不可接受的時候,問題會非常嚴重。

孫若怡:國父遺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從民族復興的角度來看,確實革命尚未成功,國家尚未統一。當前不但還有不少的外力阻撓著民族興盛,兩岸若都過分強調國家主權,至少就近程而言則容易形成對中華民族整體發展的一種障礙。

當代「主權」概念的確立實為西方民族國家發展的產物;自1648年威西發利亞和會後,西方以王室為主體的個別國家,因彼此間主權平等的確立,故而奠定了在神聖羅馬帝國的議會中,具有行使獨立法權的基礎。原則上「主權」指的是國家合法行使權力的根據,在實際上則是擁有行使權力的實際能力。在國際法上,「主權」具有絕對、最高、唯一等各項特性;當任何一個國家宣稱對某地或地區、某物或某項資源擁有主權時,也就意味著對該地或物,具有壟斷性、排他性、絕對性與不可分割性。因此,在當今這個仍以主權國家為構成基礎的國際社會中,對「主權」高調宣示的本身,其實已然潛藏了尖銳衝突的可能性。相對於傳統中國的發展,「國」與「家」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範疇的會群體和組織,從來不具有任何政治意識型態的意涵;歷史上「中國」指的是文化的中國,不是政治概念的中國。民國肇建迄今,在西方政治思想為主流的主導與影響下,兩岸中國人對「國家」概念的認知與詮釋,已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了極大的差異。然而,個人認為過分堅持國家「主權」既是不利民族統一,也不符當代國際化與全球化的潮流。擁有「主權」當然是具有正當性的一種宣示,但考慮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區域整合已成為必然發展的態勢,那麼,文化政治包容性的認知與含括,是否該與經濟的發展同步才好。況且,兩岸政府在國家建構的過程裏,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理想,也各有自己的選擇與實踐上的侷限。例如大陸比較強調民生主義與民族主義,台灣當下則特別強調民主主義;都有各自立場與發展上的因素考量。空間上面對的是各自表述的政治符號與對話瓶頸,而於時間之軸的接續上又與傳統文化斷裂,因此,兩岸在謀求政治對話之外,尤其需要建構一個能承接對話的新的文化語境。個人認為有兩件事情,應該馬上做、當下做、積極做並主動做。

首先,要匯集一股力量,致力於重建無私而全面的近代「中華民族史」或「中華民族史觀」的書寫工作。自文化整體的發展方向著眼,跳脫西方政治框架與術語的束縛,以求民族生存利益與為經、挨打挨餓外力壓迫的危機為緯,在包容地區性、個別性、特殊性、差異性的前提下,對民國以來不同的歷史階段、政權、人物,進行全面、宏觀且細緻的歷史研究,期盼能賦予殊途而同歸者,以客觀公正的歷史地位。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也藉著對傳統文化的整理,去蕪存菁的確立一套融匯古今、中西,並適合於當前民族發展的文化價值系統。

第二、兩岸政府應該跳脫狹隘的政黨鬥爭的立場,鋪陳並推動完整、公正且宏觀的歷史教育,這一點大陸政府尤其要敞開胸襟、大刀闊斧的勇敢做。另一方面,由於資本市場所帶動的消費意識與科技文明所帶來的便利性,容易誘發人的功利之心人與價值中立的短視,中國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近百年來的發展又特別的複雜,因此歷史課程的時數尤其要加長,內容敘述則力求多元化、深刻且具完整性,以避免斷章取義的後現代敘述方式。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絕對不否認孫中山在近代中國所具備的高瞻遠矚、大公無私的領導地位,更無可否認他是一個愛國主義者;他在就職臨時大總統的時候說,中國不能不收復台灣,否則就無法立足於中國大地。然而,在致力於革命的過程裏,在許多主張侵華日本友人的協助下,他接受很多來自日方的捐款,例如三井財閥就曾對其提供了245萬日圓的巨款,占當時該財閥在中國對外貿易總收入的6.9%。這些或許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作法,但直接間接的造成民國政府成立之後,日本及其他列強對華利益的掠奪,漢冶萍公司煤礦的開發權即是最好的說明。此外,如果對歷史人物做仔細研究,便會發現檯面上一些正面的歷史人物,他們在革命或政治工作的過程中,面對國際勢力的壓力,往往都有不得已的妥協。而這種妥協正說明了一個事實,中國從自強運動、戊戌變法、五四運動、民國到現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裏,家事、國事、天下事都受著外力的影響。因此,幫助年輕一代對我們的歷史人物,有正確的認識並心存敬意與感恩,是人文教育與民族日後不再挨打的起點與根基。

學術界無論是理論、方法、概念、話語、觀點,目前吹的全都是西化風,技術應用領域也就罷了,若人文社會領域也是如此而不加反省,則亡羊補牢就會為時已晚。

陳毓鈞:大陸現在紀念辛亥革命百年,其實是有所進步,但是並沒有完全回到歷史真正的面貌。而中華民國政府紀念建國百年的活動,也是很偏頗的,且相當令人感到遺憾,許多過去建立的史觀,雖然經過政權輪替,但馬政府上台後並沒有恢復,仍是在打「模糊仗」。

我認為孫教授所說的「中華民族史觀」,是可以嘗試去做的,因為為國家工作或由兩岸各自立場的人來寫歷史,不會有真正的面貌。「中華民族史觀」理論的建構,可以由不屬於黨派的歷史學者,或引用外國學者的研究,來建立屬於中華民族的史觀,以中國人為本,來糾正國民黨或共產黨的八股教條。

台灣本來是比大陸進步的,但這幾年來,尤其是「本土化」之後,台灣退步很多,而且愈來愈心虛。雖握有中華民國的國號,卻不敢名正言順。我們也應該在教育文化系統裡,將中華民國說清楚,以及與中國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讓下一代理解不是要跟中國對抗或一刀兩斷。同時也保有台灣的本色,目前還沒有兩岸之間在生活、價值、制度的統一條件,必須慢慢來,但是要結合中國核心的思維。我還是很佩服蔣經國所說的「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這一句話解決了很多問題,心胸相當寬闊。

吳榮元: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一百年其實是非常短的。但是從中國近代史來看,這一百年又是非常重要的,這一百年裡有挨餓與挨打的問題,最後終於看到民族復興的苗頭,也是在這一百年內,我們有幸看到現在的輝煌成就。

回顧歷史,18世紀後西方列強已進入工業化的歷史發展階段,而滿清中國還停留在農業時代。挨餓挨打淪落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次殖民地,都是民族發展落後的結果。一百多年來,整個中國民族都是處於外強侵略的戰亂之中,但也是在戰亂中激發一代代的中華兒女投身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中華民族也在艱苦奮鬥的民族解放運動中,鍛鍊出非常強軔的民族意識。同時,也走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發展道路的實踐。

百年前辛亥革命誕生了中華民國,1949年中華民國退據台灣,至今繼續政權體制已有60年,加上從辛亥到1949年在大陸的40年,才有所謂的百年。在台灣紀念「中華民國百年」,如果迴避了爆發辛亥革命的時代條件和國情歷史背景,就看不到歷史的全貌,也錯失了回到民族主體,從百年歷史的殷鑑,展望前景的契機。談「中華民國百年」乃至民族復興的課題,兼具歷史啟示和現實意義,這兩者和當前兩岸關係的現實都有利害與共的聯繫。談民族復興,關鍵在於兩岸的民族統一問題。

我有個看法,台灣放在民族共同體的格局下,相對小多了。台灣評論大陸是不是客觀的呢?因為1949年兩岸就分斷了,大陸60年從艱苦的建設過程,找出路來解決挨餓與挨打。以台灣的格局來看大陸,有一點不成比例,在台灣說大陸的是非對錯只看表象,沒有現實的國情觀點,很難客觀。

期待兩岸回歸歷史的連結
中國的發展模式是很特殊的,中國大陸能夠走向今天發展的水準,他們不是蠻幹的。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他還是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有基本的理論在指導如何過河,而且是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三十年奠定的基礎之上走向改革開放。

最明顯的優勢條件,就是土地國有,如果沒有土地國有制度的保證,改革開放如何能這麼快速有效的解放土地生產力。我們身為一個中國人,過去無法參加這六十年社會建設與發展,現在兩岸交流了,我們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兄弟──大陸。

兩岸分隔分治自成不同的體制,老實說也只有共同的民族意識,讓兩岸的認同具有現實意義。有一種說法,由於不認為自己不是中國人,就算大陸再怎麼發展,不過就是像美國的夏威夷,總是一個「他者」。這是時代的悲劇造成的歷史遺憾。然而,兩岸關係不是台灣可以片面定位的,大陸也在做定位,如果沒有辦法把歷史與法理關係完全切割,而硬要跟大陸形成分離的狀態,那麼大陸又會如何面對這個問題,這不是台灣可以片面決定的。

大陸的戰略格局不需把台灣當成敵人,對大陸來說,台灣就是共同的家園,如何統一是關鍵問題。大陸的綜合國力,讓它非常有自信,時間可以感動台灣同胞,惠台政策就是誠意地讓兩岸成為共同家園。在這個歷史機遇下,不做正面的解讀、把握機遇,對台灣不是好的發展。

這四年內,兩岸快速的交流,但是台灣認同中國人的民調卻一直下降。我的解讀是長期對抗的成見,面對快速的和解交流,台灣社會心理反而會恐共、焦慮。時間夠長的話,和解交流讓台灣覺得大陸是資產而非負債,一定可以改變台灣同胞對大陸的認識。但是歷史有很多偶然,如果民進黨再度執政,或是美國對民進黨分離運動大力支持,兩岸關係又進入對峙緊張的局面,那就另當別論。

站在辛亥百年歷史的新起點,我們期待兩岸共同撫平歷史的創傷,回歸民族歷史的連結,有了歷史連結的關係,才能從民族的大我來做認同,才會「歡喜甘願」。要讓台灣社會回到民族歷史的主流並自我認同,有兩條路:一條是台灣執政者應該自覺肩負歷史使命感,敢於主導。另一條就是人民自發的運動,形成營造兩岸共同家園的愛國主義啟蒙運動。這兩條路哪一條比較可行呢?這要根據後續的四年來觀察,如果馬英九總統再繼續執政,兩岸再擴大交流,有很好的兩岸連結基礎,就會有比較有利的條件。

在台灣民間統派長年很「鬱積」,談民族統一,很難打開市場,因此我就鼓勵同仁:我們做的是政治慈善工程。今天台灣的出路,已經證明必須與大陸緊密的關聯,才能看到台灣的前景。所以我們今天從事的兩岸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政治工程,可以定義為真正愛台灣的「政治慈善工程」或「政治公益」,也就是盡心盡力、盡一分責任感。

陳毓鈞:中華民國現在面臨危機,不會因為馬政府是國民黨,每天高喊捍衛中華民國的口號,或是拿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就可以解決。必須伸展地去看中華民國的本質是什麼,中華民國所依據的法律是什麼,中華民國一百年來所經歷的事實是什麼,這些問題都必須弄清楚,才能說要繼續使用中華民國的國號。

大陸愈來愈能理解辛亥革命
我這幾年到大陸,發現大陸對待辛亥革命的態度是愈來愈合理,也愈來愈能理解;而大陸對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政府時代的歷史事件,評價上也愈來愈客觀,當然不可能一下就完全符合他們的意識型態,但是歷史面貌都愈來愈清楚。在此狀況下,如同吳榮元先生所強調的,你到底是不是中國人?以我在大陸的交往來看,這一點對他們還是很重要的。等到大陸不能再容忍台灣當局用「異化論」的取向去說明中華民國,那麼兩岸的問題會變得很大,並不會因為兩岸目前經濟、交流表面形勢和平穩定發展,就不潛在著任何危險的因素。

剛才吳榮元先生強調,中華民國的成立是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反霸權主義,今天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對外政策的作為,若是要跟美日結合、組成同盟來「遏制中國崛起」(國防部副部長楊念祖語),這會讓大陸怎麼看?台灣到現在還是跟美國、日本右派的力量結合來牽制中國崛起,那麼兩岸和平發展的意義又在哪裡呢?

我要從大陸回來以前,馬英九發表談話,他說:「在我任內,三年買的武器比李登輝、陳水扁加起來還要多」,這個談話經香港鳳凰台轉播到大陸,大陸情緒反彈很大。馬英九先生其實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對台灣國防的講話,不必要講前面的那句話。為政者有時候不能多言,也不能失言,要看情況而講話。台灣的安全對大陸也很重要,大陸也想跟台灣結束敵對狀態,並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今年大陸國防部的白皮書也首次表態了。這當然不是一蹴可幾的,但是領導人何必去講刺激大陸的話呢?兩岸的關係很複雜、很敏感,應該要好好的呵護。

最後一點,我必須強調,只要站穩中華民國真正的「國魂」,以中國的歷史為核心思維,兩岸就不會出現大問題。

孫若怡:剛才陳老師說要站穩中華民國的國魂,我認為應該也要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馬先生的講話,可能也有要講給美國聽的用意,這正表現了一個事實,從1949年以後台灣基本上是在冷戰的大氣候下,長期下來,在台灣的國民教育裡面已經培養了有意識、無意識或潛意識「恐共」的觀念。

如同吳榮元先生剛才所講,這四年內認知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反而是下降了。也很多人說,他們反對「中國人」,到大陸去只是為了賺錢。這種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仁義」是不合的。這個問題牽涉到文化價值,「以和為貴」與「天下為公」都是比較集體的思想,西方從過去到現在基本上是個人主義思想的基礎,再配合資本主義的發展。台灣的政界或學界,很多時候發話都是為了自己「立場」的需要,並沒有從中華民族發展的角度來講話。我剛才提出的中華民族史觀,應該是以中華民國國魂為基礎的核心價值。

建立「中華民族史觀」
剛才吳榮元先生提到「他者」,我在大學教書感受很深。孩子根本沒有「中國人」的觀念,但是他們並不是有意識的,也沒有懷著深刻敵視。過去大學裡還有中國近代史的必修課程,現在除了少數的學校有所堅持之外,大概所有學校都不是必修課了,中國近代史成為通識教育。通識教育較為偏頗的是,學生喜歡大眾文化,現在很少有老師願意以講述的方式來吸引學生,往往都改用影像的方式。無論是講述或影像,難免都會有「擇取」,不太可能全面。而且現在教育部給我們的都是「學期課」,很少是「學年課」,所以我們沒有辦法以較長的時間來教育下一代。孩子一進大學很快就擁有投票權了,短期來看,我個人是滿憂心的。

大陸最近幾年發展非常快,在經濟與國力方面都達到了無可置疑的水準,至少自衛沒有問題。但是大陸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還有待加強,文化歷史的教育不是按部就班的死板教學,應該是相當生活化的。

相對於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為自己利益而出兵攻打別人的國家,甚至是消滅別人的國家、將別人的總統關起來的作為,中國人過去幾千年沒有、近百年來也沒有這樣做過。一位台商跟我說過,共產黨從來沒有統治、強壓過我們,為什麼我們要反對共產黨,而去喜歡美國與日本呢?這是教育的問題,我們當然希望馬先生能順利當選,但更希望兩岸都能在傳統文化的教育上,劍及屨及,不只是學校學分的加重,更重要的是利用大眾文化的力量,而非浮面的引進西方的文化,應該將我們原先很有內涵的文化加以大眾化,讓年輕下一代在生活中能實際接觸有深度的知識與價值。〔全文完〕◆

《旺報》漢青兩岸基金會2011獎學金頒獎 37學子獲獎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漢青兩岸基金會20日晚在福華飯店舉行獎學金頒獎參會。基金會創辦人陳毓鈞表示,獎學金共分3大項,其中「林月娟廣告研究獎金」今年是第一屆,為紀念陳母林月娟女士在廣告界長年投入的心血而設立,用以鼓勵學子,該獎學金在6所大學廣告系設獎,大二、大三、大四各1( 新台幣,下同 ) 。由王相涵等18人獲獎。

「漢青大陸研究所獎學金」在8所大學研究所設獎,由校系推薦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領域碩、博士生,今年第三屆由政大東亞所陳羿伶等13人獲獎。碩士生1萬元、博士生2萬元獎金。

「輔大陳毓鈞博士法學研究獎學金」由前年開始,在陳毓鈞母校法律系、財經法律系設獎,大二至大四每一系級1位名額,獎金1萬元。今年由王淑錦等6人獲獎。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漢青兩岸基金會2011獎學金獲獎名單

漢青大陸研究獎學金獲獎名單
台灣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博士生 張孟湧 碩士生 林家伶
政治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所 博士生 王國臣 碩士生 黃功儀
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博士生 陳羿伶 碩士生 趙晧嵎
清華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生 羅兆匡
中山大學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博士生 司徒宇 碩士生 劉康彥
文化大學 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 博士生 依智麒 碩士生 張詠昇
淡江大學 中國大陸研究所 碩士生 曾郁甄
銘傳大學 兩岸關係安全管理研究所 碩士生 張啟明

輔仁大學陳毓鈞博士法學研究獎學金

法律系 四年級 王淑錦 三年級 黃思翰 二年級 周星妤
財經法律系 四年級 張琍威 三年級 許雅涵 二年級 黃雅慧

林月娟廣告研究獎學金

政治大學 廣告學系 四年級 王相涵 三年級 謝惠真 二年級 陳泓瑞
輔仁大學 廣告傳播學系 四年級 黃婉婷 三年級 趙鈺婷 二年級 呂靜怡
文化大學 廣告學系 四年級 劉治豪 三年級 蕭建原 二年級 麥宇婷
世新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 四年級 黃大豪 三年級 李昀 二年級 楊雅茜
崑山大學 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 四年級 陳冠維 三年級 林凱乾 二年級 李羿蓁
銘傳大學 廣告學系 四年級 陳孔炎 三年級 許佩旻 二年級 李宜芸

2011年11月8日 星期二

從挨打挨餓到民族復興

「紀念中華民國百年座談會」紀錄(上)
編輯部整理

時間:20111012日(星期三)13:3017:00地點:台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509
主辦:漢青兩岸基金會
協辦:《海峽評論》雜誌社
主持人:陳毓鈞
與談人:(按發言順序)
陳毓鈞(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
王曉波(《海峽評論》總編輯)
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張亞中(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孫若怡(元培科技大學教授)
吳榮元(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

「中華民國是中國的中華民國」

陳毓鈞:各位朋友,首先感謝大家共襄盛舉,替歷史留下紀錄。
漢青基金會是今年七月成立,我們把過去兩年在大陸與台灣的大學院校設立的獎學金集合起來,由漢青基金會來頒發。台灣有八個與大陸問題研究相關的研究所,我們總共提供八個碩士名額,四個博士名額,已經頒發兩屆;今年也有十二位研究生可以得到獎學金。在大陸,從去年開始,我們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與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設立兩岸關係暨中美關係研究獎學金,每年本科生與研究生總共有二十一個學生得到獎學金,明年三月在大陸還要再辦理一次,由三個學校集合起來共同頒發。今年因為紀念我的母親,所以在基金會裡也設立了「林月娟女士廣告研究獎學金」,在台灣六個大學廣告系各提供三個名額,故今年有十八個學生會受獎。另外,我是輔大法律系畢業,所以在輔大法律系與財經法律系,也設立了法學研究獎學金,鼓勵學生投入兩岸相關法律研究。以上就是漢青基金會主要的工作。
第二項工作是我們與台灣的媒體,例如旺旺中時、《新新聞》、《海峽評論》,不定時舉行兩岸議題的論壇。最重要的一點,我們應該讓台灣真正的統派、中國派,有一個發言的平台,聲音還是得出去。我們就是想透過這個基金會,將來跟統派媒體或是其他媒體與團體,進行相關的研究。
第三點,今年我們做得比較多,就是加強跟大陸學術單位交流合作。今年九月,我們與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與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辦了兩場有關台灣選舉的座談會。我感到非常愉快,因為沒想到大陸的朋友為了台灣內部選舉的人物問題而吵翻天,比我們吵得還兇,他們研究得很到位。
我之所以想辦這場座談會,主要是認為中華民國應該是中國的中華民國,不能變成國民黨的中華民國,也不能變成台灣的中華民國。很簡單,它的核心概念是「中華民國是中國的中華民國」,所以有必要就這個問題,向台灣的同胞講清楚。
兩年前馬政府開始要舉辦「建國百年」的活動,但是非常遺憾,因為他們紀念中華民國百年是半吊子的方式。我們常看到許多荒謬的事情,尤其從學者的角度來看,好像只知道孫中山,其他革命先烈就不知道了,連孫中山都講得「不明不白」。

紀念「建國百年」就剩放煙火?

其次,講中華民國好像只知道國民黨的右派人物,而國民黨的左派人物都不見了,一百多年來大陸民主黨派很重要的知識分子、各行各業的人士,包含中國共產黨都不見了,不知中華民國為何而存在,令人感到相當奇怪。更妙的一點,屬於中華民國偉大的歷史事件全部忘掉而不紀念,九一八、國共合作、北伐、西安事變、合作抗日、七七事變、八一五抗戰勝利通通不紀念。對中華民國相當重要的幾件事都不要了,只知道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砲戰。在馬先生的講話中,兩蔣也不見了,中華民國在台灣,沒有兩蔣的時代,還叫做中華民國嗎?總結一句話,「建國百年」的紀念就是「放煙火」,除此之外,還提醒我們什麼?沒有。
因此,今天我們有必要說清楚。因為,我們再不把中華民國講清楚、說明白,再不好好喚醒中華民國的國魂,將來中華民國的立國原則、憲法精神一定會繼續被台灣一大幫政客強暴、侮辱。馬政府有很多幕僚,裡面也有我們所尊敬的,他們也都懂,但是馬先生很多的史觀相當奇怪,半吊子紀念「建國百年」的作法非常不恰當。
民進黨蔡英文最近也在唬弄老百姓,「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高興叫做「中華民國」也好,高興叫做「台灣」也好,什麼都好,但是民進黨核心思想是不會改變的,就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就不能叫做中華民國,蔡英文就是在唬弄大家。有些人認為他們是在妥協,或向中間靠攏,但我認為要講清楚,因為他們已經明確的說「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就不是中國的一部分了。民進黨人相當清楚,他們只要站穩「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其他都只是在操弄。
但是,號稱是中華民國繼承者的國民黨,本來的核心思想已經慢慢不見了。九月在大陸,我做了講演,提出「中華民國異化論」,大陸研究共產主義,應該很懂什麼是「異化」,大陸應該好好看待台灣的中華民國已經慢慢走向「異化」的道路。只要大陸不覺醒中華民國的「異化」,那麼,台灣就「再見」了,講再多好聽、動聽的話都是沒有用的。以上是今天舉辦這場座談會主要的想法。

中華民國的存在需要別人正視?

王曉波:109日早上在現場聽完胡錦濤的演講之後,我非常擔心隔天馬英九的演講會被胡錦濤比下去。因為胡錦濤的演講裡面,他是以中國領袖的身分號召全球中華兒女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同奮鬥,吹響了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我在1010日回到台灣,隔天看了報紙,也特別到網上找出馬英九講話的全文,馬英九說是要求大陸「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中華民國還要人家「正視」存在,難怪會被比下去。蔡英文「斜視」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之後又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讓媒體興奮不已,包括馬辦也非常肯定蔡英文的講法。國民黨、中華民國竟然落到如此田地,夫復何言!中華民國的存在需要別人「正視」嗎?被別人比下去,也無話可說,是預料中事。
回顧辛亥百年、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由於近代中國的落後,中國知識分子失去民族自信心,從思想史上來看,要如何救亡圖存,出現了「西化派」,尤其是以胡適之為代表的「全盤西化派」,認為中國的老祖宗不行、中國的文化不行,只有學習西方歐美才有辦法。除此之外,中國也出現了西方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社會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還來得有利,因而有「紅色西化派」與「白色西化派」的不同,有人稱之為「自由主義西化派」與「社會主義西化派」的不同。

1949
年應該標誌為「白色西化派」在中國的失敗,如果當時的青年都聽胡適之的話,那麼共產黨有什麼本事可以拿到國民黨的天下?單憑著「小米加步槍」嗎?是多少青年為救國的理想而獻身,以為社會主義能救中國而投入共產黨的行列,然後才把國民黨扳倒的。毛澤東上台之後,進行「紅色西化派」所謂的「中國馬列化」,又有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的出現,最後毛澤東一死,四人幫粉碎,到1978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宣佈「改革開放」。1979年開始,便是標誌著紅色西化派在中國的失敗。如果紅色西化派成功的話,何需改革開放呢?走原來的路線即可。
紅色西化派也失敗了,中國往何處去?在此情況下,我認為鄧小平是了不起的,只有回到中國農民最偉大、最務實的哲學,即「摸著石頭過河」,喊「自由民主」、「階級鬥爭」都過不了河。再加上中國人民最素樸檢驗真理的方法論,即「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養貓的目的就是要會抓老鼠。喊得天花亂墜都沒有用,一定要能達到目的才行。
三十年來,中國已經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晉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別的不說,從我1988年第一次到大陸的經驗來看,當時大陸沒有一公里的高速公路,現在大陸的高速公路長度已經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1988年大陸也沒有一公里的高速鐵路,現在大陸雖然高鐵出現一點問題,但是中國高速鐵路的長度已經是世界第一、速度世界第一。1988年的北京,從來不知道什麼是塞車,路上都是腳踏車,被稱為「腳踏車王國」;現在的大陸,汽車生產量居世界第一、消費量也居世界第一,北京變成「塞車王國」,寸步難行。當時我們到大陸,要與大陸親戚打電話,還必須事先寫信約好,要對方先到街坊的電話旁等著;現在,中國手機生產量世界第一、消費量世界第一。這樣的情況,我們如何評估?難道不是中國在經濟上、生活上的再崛起嗎?甚至今天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地區都在招徠大陸的觀光客,如果沒有精神的休閒生活,能夠有大陸觀光客嗎

現代化已非中華民族的夢想

中國的崛起除了經濟與精神方面,還有軍事方面。在高科技上,最近才有天宮一號進入太空。今天的中國一直在追求現代化,如果有人在上海世界第一流的地鐵、第一流的高樓大廈、第一流的百貨公司、第一流的商店門口喊著「我們要現代化」,不是神經病嗎?中華民族的復興,在科技上、經濟上、各種建設上,現代化已經不是夢想了,而是已經掛在眼前的事實。但是,今天中國在全世界還挨罵。全世界四分之一的十三億人口,走出飢餓,是誰帶領出來?是鄧小平帶領著大家走出貧窮飢餓,但是沒有人提議要頒發諾貝爾和平獎給鄧小平,卻頒給反對鄧小平的達賴和劉曉波。達賴是西藏的農奴頭子,劉曉波更是主張中國還要再被殖民三百年。如果達賴和劉曉波能夠在中國成功,而不是鄧小平成功的話,中國會不會陷入分崩離析的戰亂之中?如果今天中國陷入分崩離析戰亂之中,中國還能脫離落後貧窮嗎,還能有今天的經濟發達嗎?
【待續】◆

《海峽評論》201111251期,頁62-64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兩岸和平已破局

兩岸和平已破局

北京對於馬政府在江陳會前夕,突然拋出兩岸和平協議議題,一點都不高興,原因有三:一,這是否為加快投保協議之誘餌;二,雙方未經溝通協商,台北就率先出招,到底是為了「選舉」還是馬已改變原先「先經後政」心意,北京難以判定;三,北京現階段目標是建構一個「和平架構」而非進到「和平協議」本身,政治問題從低階段逐步進入高階段。如今,馬貿然出招,尤其是在選舉期間,北京感受不到誠意。

馬提出和平協議,雖說沒有時間表,但他任期最多四年(若連任),那麼四年內若不啟動,豈不是笑話?如果要啟動,台灣內部準備好了嗎?北京高層一向主張涉及高度敏感政治問題少說為妙,多做扎根信任基礎的工作就會水到渠成,言行不要反覆或事出突然,形成口惠而實不至。

當然,馬提和平協議,其具體內容不是不能商談,除經濟、文化外,還涉及軍事安全和政治主權,本來就是難度很高的工程,就必須謹慎再三,謀足而後動。然而,馬政府不到一天就表示和平協議要經由公投,既要如此,那兩岸和平協議基本已經破局了,因為馬得主張係違反了北京對台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即台灣前途必須經由兩岸人民共同決定,而台北則認為台灣前途應由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決定。

兩岸交手數十年,其最大教訓就是台灣無法單方面解決問題。易言之,台灣兩岸政策最大問題在於只管自己所要的,卻不理對方所想的所要的。例如,「九二共識」是處理兩岸關係的一個可行概念,但蔡英文卻提出一個完全不理北京需要的「台灣共識」,自己喊了半天,然卻無法解決現實問題,於事無補。

此外,馬要北京正視中華民國存在,蔡也說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兩人都已為只要用中華民國國號,不改變國旗和國歌,就天下太平。殊不知這些年來,大陸對中華民國的研究十分到位,提出了「中華民國異化論」的觀點,即中華民國已台獨化。易言之,今天的中華民國已非1912年的中華民國,而且正極力要擺脫「中國」屬性,有百年歷史的堂堂正正中華民國,卻是逢中必反,豈不荒謬。

北京主張「九二共識」中的「求同存異」,同就是「中國」,異就是「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原來對馬有期待的北京,見馬上台後卻對「中國」一詞閃閃躲躲,台灣大多數人都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馬的官員還大談要聯合美日以遏止中國崛起。中華民國憲法係「一中終統」,馬卻力倡「不統」,現在又走到「公投」,中共能跟這樣的台灣領導人洽簽和平協議嗎?

整個九月,筆者在北京作研究,感受到大陸朋友擔憂民進黨再上台的可能,因而不少人「挺馬批宋」,但中共並未定調。現在,馬幕僚在選舉中如此操弄兩岸議題,後座力將很大,若導致馬下台,那也是咎由自取。北京學者講得正確,面對台灣選舉,北京不應挺誰,而應反誰,即台獨和反對一中之人;反對倡言聯合美日以牽制中國之人;反對阻礙兩岸結束敵對狀態之人。

北京原以為今年台灣大選會比較無波,但是目前先有「宋參選」,現又有「馬公投」,吹皺了一湖春水。

作者為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1001025日中國時報A15

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

統派學者談民國 高唱民族復興 學者認為中華民國有中國的概念 應提高警覺異化論

中華民國生日剛過,兩岸領導人在辛亥雙十各自發表談話,多位學者昨日暢談中國百年起落興衰,高唱民族復興。漢青兩岸基金會創辦人、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客座教授陳毓鈞強調,中華民國有「中國」的概念,不是國民黨中國也不是台灣的中國,他認為應該堂堂正正說出來不必遮遮掩掩。
 
馬英九講話 不見兩蔣
 
這場名為「從挨打挨餓到民族復興──紀念中華民國百年座談會」昨日在台灣師大綜合館舉行。多位統派學者到場發言,包括台大政治系張亞中、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海峽評論》總編輯王曉波、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召集人吳榮元、元培科技大學教授孫若怡等人。
 
陳毓鈞表示,一個核心概念是,應該強調「中國的中華民國」;國人只知孫中山,而不知民國其他人物,好像民國只是國民黨一黨的,這不能全面性的概括中華民國。
 
陳毓鈞說,現在慶祝建國百年,是搞「半吊子紀念法」,殊不知國民黨也有左派人物,民國歷程中也有共產黨的角色。回顧歷史,民主黨派、中共人物都不見了。也不紀念中華民國的重要日子,例如九一八、西安事變、蘆溝橋事變等等,似乎只有古寧頭大捷、八二三炮戰,甚至馬英九總統的國慶講話連兩蔣也不見了,「沒有兩蔣的中華民國,能叫中華民國嗎?」
 
國慶活動結論 放煙火
 
所有的國慶活動結論都指向一個,陳毓鈞揚起聲調:「就是放煙火!」
 
再這樣下去,中華民國的立國原則和憲法精神都會被政客再次強暴侮辱,陳毓鈞表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論述中承認「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但民進黨的核心不變,早已明說: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如此,則不會是中國的一部分,自然也就不會是中華民國。
 
陳毓鈞指出,國人要對「中華民國異化論」提高警覺,他也表示,他在大陸訪問講學時也多次提醒大陸方面要覺醒,這樣的異化論一再被宣揚傳播,結果就是「台灣,莎喲哪拉!」
 
台大哲學系教授王曉波由兩岸領導人的雙十談話說起。他表示,自己在北京親耳聽到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的談話後,就擔心馬英九總統的談話會被「比下去」,果不其然,胡錦濤以中國領袖身分號召全球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而馬總統呢,卻要對岸「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他強調「國民黨、中華民國落到這般田地,夫復何言!」老實說,中華民國的存在「要你(大陸)正視嗎?」
 
昨日挨打 今日挨罵
 
王曉波表示,說過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的蔡英文一句「台灣就是中華民國」,媒體狂喜,深以為蔡作了重大讓步,他並不以為然。
 
近代中國落後,失去民族自信心,為救亡圖存,出現兩派,一是胡適為代表的全盤西化,二是馬克思列寧為代表的也是西方的另一派思潮;分別可稱為白、紅西方哲學思想。1949年象徵白色思潮的敗退,若不是大批知識青年以熱情理想,認為紅色的這套可以救國,中共憑小米加步槍真能奪得政權嗎?
 
毛澤東搞中國馬列化、文革、中華公社,結果毛死後1978年中共三中全會走改革開放之路,這宣示紅色思潮的敗退;否則豈需要改革開放呢?
 
白、紅皆敗,中國何去何從?鄧小平於是以中國農民最素樸的哲學「摸著石頭過河」讓中國再崛起。王曉波說,奇怪的是,鄧小平、馬英九沒得諾貝爾和平獎,反而是西藏農奴頭子達賴和主張中國再被殖民300年的劉曉波得獎,說明這是「價值判斷」問題,中國人30年來提供發達國家廉價產品,無侵奪他國絲毫、不占領一寸一分鄰國土地,卻比不上一個延續伊拉克、阿富汗戰爭,開啟利比亞侵略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所以,解決了昨日中國挨打、挨餓,今天的中國要解決「挨罵」問題。

王曉波指出,衡量世局的價值判準讓中國的「王道文化」更加重要而獨特。中華文化是由世族聯盟走向宗法封建,主要就是講究血緣關係,並且強調和平,這是「親親」「和為貴」的精神所在。也是我們可以取代西方物競天擇、弱肉強食價值觀的重點。

2011年10月5日 星期三

新新聞論壇【北京對台政策面臨挑戰】

新新聞論壇【北京對台政策面臨挑戰】

: 陳毓鈞

台灣中生代的思想已和上一代有不小差異,他們更加重視的是以個人尊嚴和利益所形成的生活價值觀,在中生代逐漸崛起,將成為台灣社會主流之趨勢時,北京對台政策不能再墨守成規,有必要改弦更張,了解國共和解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道路。

台灣五都選舉結束,從席次上看,國民黨看起來是維持現狀立於不敗,然從選票和政治生態上看,民進黨是勝利者。馬政府才執政兩年,並擁有七百多萬選票當靠山,竟然落到如此境地,實令人遺憾!北京看選舉結束,表面上不動聲色,輕描淡寫,但實際上卻不失關切,甚至有大失所望之感。下月十七日由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所舉辦的兩岸關係研討會在桂林舉行,將是一個觀察指標。

自胡錦濤提出「胡四點」後,再經過連胡會、宋胡會、吳胡會的發展,確立了以和平發展為主軸的對台政策,而比較少提和平統一,雖然兩岸統一是其對台政策的最終目標。基於國共和解路線,北京對於重掌政權的國民黨馬英九政府抱有不小期待。儘管在交流過程中,有一些波折出現,北京都盡量忍讓;例如達賴訪台事件,北京也是大事化小。

北京同時對馬的大陸政策亦是大力配合,使其不致跳票,如直航、大陸觀光客、放鬆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真是給足了面子,儘管馬的言論有時會刺傷北京。在ECFA談判過程中,北京讓利不小,也讓時程能夠依馬政府意願實現。總之,北京在和平發展的「大交流」格局下,希望能達成「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政策目標。

不過,兩年多來,北京的對台政策,並未達到預期目標,至少是成效不彰,有事倍功半之感。在國民黨掌控執政資源及馬政府全力宣導,加上北京全力配合,台灣老百姓近半仍對ECFA有疑慮。此次五都選舉,民進黨選票過半,在重要的市議會方面,除了台北市以外,新北市、高雄市、台中市、台南市,民進黨都已能和國民黨平起平坐。如此的進展,怎能不令北京心驚?民進黨不僅鞏固了南部,更向傳統屬於國民黨地盤的中部侵蝕,新北市也等於平分秋色,對北京而言,都是不祥之兆。

另外,北京也知道,馬英九經此一役後,依其過去「遇綠即縮」的個性,還有前後反覆的施政風格,未來在兩岸政策上會再有什麼突破已屬有限。在過去兩年中,北京內部對兩岸關係的發展,早有人指出,不能太一廂情願,也不能太理想化,除了歷史、民族情感外,也要有現實感,國共和解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唯一道路。特別是老生代逐漸凋零而中生代逐漸崛起,將成為台灣社會主流之趨勢時,北京對台政策不能再墨守成規,有必要改弦更張。

未來北京勢必要認真對待以本省族群為主體結構的民進黨,而不能著重在以國共合作或國共鬥爭的歷史思維。台灣中生代的思想觀念已和上一代有不小差異,即使是主張台獨的人,其看法理由和老台獨亦不相同。易言之,他們更加重視的是以個人尊嚴和利益所形成的生活價值觀。

近年來,台灣各種民調皆顯示追求兩岸統一的人愈來愈少,至少目前是如此。所以,北京恐怕不能再以台灣絕大多數人都要統一來自我安慰。北京常言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那處理台灣問題就必須體現實事求是以及明快果斷的精神,才能達成預期效果。

1240期,2010129-1215日,頁7

新新聞論壇【撤彈是為了2012大選】

新新聞論壇【撤彈是為了2012大選】

: 陳毓鈞 (北京清大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馬政府在兩岸經濟上要利,在政治議題上要拖,在軍事安全問題上要引美國助力,強調撤彈是兩岸要政治對話或談建立軍事互信的前提,而中共軍方對馬政府只要經濟利益不要軍事互信並向美大量軍購的作法尤其不滿,許多人士認為馬炒作撤彈議題是為了2012大選。

報載陸委會官員最近曾隨台灣學者到北京參加一項兩岸研討會,想了解中共對撤彈問題的看法。我想這項研討會應是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舉辦的關於中美關係之研討會 (1022)。與此同時,北京一批研究中美暨兩岸關係的學者亦赴美澳訪問。這些現象說明了北京當局高度意識要解決台灣問題並實現其國家未來十年內戰略目標,徹底摸清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意圖是關鍵。台北的官員能到第一線去觀察並感受趨勢氛圍也是必要的。

今年春天,胡錦濤提出尋找突破兩岸政治難題的方法後,中共對台政策開始進行轉化,進入「政經並進」範疇,雖然表面常說「先經後政,先易後難」。這個變化台北不會不察覺,自然要做出反應。於是陸委會賴幸媛跑到美國放話,說兩岸要政治對話或談建立軍事互信,大陸須撤彈及廢法 (即反國家分裂法)。另一方面,馬英九在台北告訴美國媒體說,兩岸政治對話若有美國朋友幫忙,應會比較有利。這兩個動作被北京視為極不友善以及沒有誠意回應北京在ECFA議題上的讓利,而且觸犯了北京最敏感神經──主權問題不容外力干涉。

馬政府在兩岸經濟上要利,在政治議題上要拖,在軍事安全問題上要引美國助力。這些北京都明白,然而在和平發展大方向下,以簽署ECFA協議為優先考量,不希望節外生枝。不過,協議雖簽,北京內部對此一過程並非沒有意見,有人認為大陸做了許多讓步,但馬英九對兩岸關係的言行沒有善意,缺乏誠意。最近的例子就是他向華人企業家表示和胡錦濤「相見不如不見」,另在美聯社報導他可能在第二任內和北京進行政治對話,馬又迫不及待否認,要求更正。可是,北京卻記得馬曾幾次向外媒表示有機會願和胡見面,也說可以考慮和北京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其談話前後反覆,自相矛盾,不可思議!

中共軍方對馬政府只要經濟利益,不要軍事互信並向美大量軍購的做法尤其不滿。北京也知道台北提撤彈和軍事互信是在打太極拳,因此,北京做出在一中原則之下可以考慮的立場宣示,將球拋回台北。然而北京有不少人和台北部分人士的看法卻是不謀而合,即馬炒作撤彈議題是為了2012大選。北京觀察家認為馬就任總統後,心思就一直擺在2012的連任之上,故看起來不像治理國政而是在搞選舉公關,缺乏國政核心理念,沒有長遠戰略目標。施政作為前後不一,搖擺不定,患得患失,是其民調一直低迷的原因。

另外,在撤彈等安全問題上,北京更要考慮美國在東亞的對華戰略意圖,而馬英九的親美本質,就使撤彈問題更為敏感複雜。儘管台北不斷放話,要求北京撤彈,然北京認為這是為了馬英九競選連任的策略操作,北京不用隨音起舞,合跳探戈。

123620101111-1117日,頁7

陳毓鈞家族兩岸血淚 大姑丈抗日臥底判漢奸

陳毓鈞家族兩岸血淚 大姑丈抗日臥底判漢奸

陳毓鈞小檔案
出生: 195111
學歷: 輔仁大學法律系、文化大學陸研所碩士、美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碩士、博士
經歷: 文化美研所所長、行政院顧問、陸委會諮詢委員、1996年林洋港競選總統總部發言人
家庭: 堂姑丈是林洋港,夫人趙梅任職中國社科院美研所研究員,育有一子。

謝廉清小檔案
出生: 生於190371日,卒於1961
出生地: 彰化市人
學歷: 台中商業學校畢業,北京朝陽大學政治經濟科
經歷:
1923年,與許乃昌等組織上海台灣青年會,支持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4年,出席上海台灣人大會,被選為執行委員
1926年,任天津地方法院書記官
1927年,任北京郁文大學教授
1930年,任中國陸軍大學教官兼33軍政治訓練處主任
1932年,入台灣新民報社
1937年,七七事變後,任「華北政務委員會」實業部長

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前所長陳毓鈞近年來來往兩岸,大家只知道林洋港是他的堂姑丈,但不知道他的家族有段跨越兩岸的悲情故事。他的大姑丈謝廉清早年加入共產國際,與台共創始人謝雪紅等到莫斯科求學,1937年謝廉清到北京潛伏在日偽政府,掩護反日活動並提供情報給中共;戰後被國民政府以漢奸判刑,猶如電影《風聲》的翻版。

走紅兩岸的電影《風聲》,也是作家麥家的知名小說,描寫在1942年的抗日戰爭,國民政府、延安政權、汪偽政府、侵華日軍各擁一方,呈現四分天下之勢,情報戰爾虞我詐。

十月十日,一名汪精衛政權中的機要大員遇刺身亡,引起駐華日軍一片譁然。皇軍特務頭子武田研判,這次行動乃由地下抗日組織首腦,代號「老鬼」的人物所策畫,「老鬼」的內應就潛伏在汪政府剿匪司令部內,伺機竊取情報。

文化大學美研所前所長陳毓鈞近來蒐羅關於他大姑丈謝廉清的傳奇故事,發現謝廉清曾參加抗戰時期由日本人操控的「華北政務委員會」,還幹到實業部長的位子;原來是潛伏在日偽政府中,從事地下情報工作,類似「老鬼」角色。

陳毓鈞回憶,兒時最愛聽大姑媽及父親講述大姑丈的傳奇故事,大姑丈謝廉清迎娶大姑媽陳鳳,使陳家的命運有很大的轉折,因為他,陳家捲入兩岸關係的悲歡離合。

陳毓鈞的大姑丈謝廉清是彰化人,個性豪邁,聲音洪亮,每次回埔里探望丈人時,人未到聲音先到,還常陪祖父陳添喝個幾杯,祖父非常喜歡這位女婿。

病勢獄中家人失音訊

19241月,謝廉清和許乃昌 (許世楷的伯父) 到莫斯科求學,次年10月,台共創始黨員謝雪紅、林木順也抵達莫斯科,成為最早在前蘇聯東方大學念書的「台灣四人幫」,搞殖民地的革命。

謝雪紅等人當時1928年,在上海成立國際共黨台灣支部,即台灣共產黨的前身;後來謝雪紅在228事件中率「工農義勇軍」起義,戰敗後轉赴北京,並成立現今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1930年代初,謝廉清以國際共產黨身份回到台灣,在《台灣新民報》當記者兼編輯,也從事地下抗日活動;「台灣議會之父」林獻堂還把謝廉清當成義子。那時謝廉清與陳毓鈞的大姑媽結婚。

隨著日本大政時代結束,日本政府開始整肅左翼,日本警察要抓謝廉清一家人,為求避難,謝廉清改名為謝子夷,舉家遷徙北京。後來獲悉,謝廉清到北京「華北政務委員會」,還幹到實業部長,但從事地下情報工作,竊取機密給中共。

1945年戰後,日本戰敗投降,謝廉清出事了。國民政府將「偽政府」工作的中國人皆以「漢奸」起訴。友人告訴謝廉清,只要以台灣人身份就可免於起訴,但他執意不肯,寧用福建人身份,可能顧慮參加共黨組織身份暴露。

不久,陳毓鈞的大姑媽過世,留下三個孩子,由謝家二娘照顧。1949年中共建政,國民政府崩解,謝廉清被放出來,但到1957年反右鬥爭,謝廉清又被整肅抓進去關,在獄中病逝,自此台灣與謝家三個女兒的音訊全無。

事隔三十多年後,陳家苦尋不到的那三位謝家三女的行蹤,露出曙光。

輾轉尋獲表姊妹行蹤

1986年,陳毓鈞劉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在一場中美關係研討會中,遇到來自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的訪問學人賈浩,閒聊提及表姐之事,賈浩滿口答應說「很快就會有消息」。當時陳毓鈞還半信半疑,賈浩跟他說:「我父親是不用退休的幹部。」

一個禮拜後,消息來了。賈浩跟陳毓鈞說:「你的大表姊與小表姊在內蒙古,你的二表姊在北京,都很好。」原來,賈浩的父親是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副主席賈亦斌,賈亦斌是國民政府青年軍將領,曾是蔣經國的左右手,由於「民革」與「台盟」都是大陸八大民主黨派,透過「台盟」很快找到表姊一家人。

原來在文革時期,三位表姊都被打成台灣特務,慘遭迫害流放。陳毓鈞的二表姐還跟他說:「有一天突然來了一部車子,裡頭還有軍隊,走出車子的是『賈公』,說幫我在美國的表弟,要讓你們親人團聚。」

陳毓鈞父母也急著想與三位外甥女見面,1988年,台灣尚未開放大陸探親,陳家父母請日本友人寫信邀請到東京,迫不及待與三位外甥女團聚,大家相擁而泣,哭得像淚人兒。

為感謝賈亦斌,19902月,剛接到文化美研所所長的陳毓鈞跟父母赴北京,到賈亦斌家裡餐敘,還遇到介紹李登輝加入共黨的李克泰。之後,陳毓鈞家人也與前中共國家主席楊尚昆、中共中央台辦主任楊斯德會面。陳毓鈞皆要求低調,不要發布消息,避免外界聯想到林洋港。

盼餘生為兩岸獻心力

當時六四事件才剛過,陳毓鈞也去看曾在台北辦事處當處長的老朋友,即前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當時方勵之仍躲在大使館內,美中關係空前敏感,李潔明提醒他說:「我門口有武警,台胞證、護照也都帶著。」到了美國大使館,到處都是武警,檢查花了二十分鐘。陳毓鈞與李潔明談話時,李潔明比手勢要他小聲一點,因為司機、傭人都是中共外交部派來的。

陳毓鈞1992年娶了大陸太太趙梅,當時是中國社科院美研所助理研究員,研究美國外交史。陳自豪地說,這是「兩岸第一個高級知識份子的婚姻」。不過,申請結婚證書麻煩得要命,「搞得我,如果再來一次,就不想結婚,還好有生一個兒子,不然的話划不來。」

至於陳毓鈞與夫人的結晶陳家誠,當時只有八個月大,陳不讓兒子放棄中華民國國籍,拿全中國年紀最小的台胞證,還是海協會特別幫忙申請下來的。兒子每年寒假、暑假都會來台。「今年十八歲,在清大附中讀高三,明年考大學。」

現在陳毓鈞已從文化大學退休,任職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平時不排課,台北、北京兩地飛,偶爾在報刊雜誌寫評論稿,希望餘生多為兩岸關係奉獻心力,也讓這個故事一代一代地流傳下去。

華北政務委員會不甩汪精衛

「華北政務委員會」的前身是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乃是日本成立的傀儡政權,於1937年在北京成立,統轄平津和華北地區。以五色旗為國旗,當時類似的傀儡組織還有滿州國。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委員長為王克敏,模仿三權分立,下設行政、議政、司法三個委員會,主導者為日軍中的華北方面軍。1940年,汪精衛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被解散,改名為「華北政務委員會」,王揖唐任委員長,日本人直接控制,不聽命汪精衛政府。

夫人最氣聽到「大陸妹」

陳毓鈞的夫人趙梅剛到台灣時,一聽到「大陸妹」就火大,看到「告別中國」字眼,便沒好氣。不過,陳毓鈞說,趙梅來台多次以後,接觸面也廣泛了,逐漸能理解台灣社會的多元特徵,雖不同意,但能容忍並尊重。

陳毓鈞說,那時要娶大陸姑娘是要有勇氣的,因為必須忍受台灣人的異樣眼光;大陸人要嫁台灣郎也同樣會受到奇怪眼光看待,還有那煩人的結婚及探親的規定,常令人心生挫折。